精致可以,精致窮大錯特錯
在過去不久的雙十一,愛好買買買的年輕人又創(chuàng)新了新紀錄:今年雙十一,天貓一小時交易額高達1000億,截止11日23時59分59秒,天貓雙十一全天成交額超2684億元,同比增長25%;京東雙十一累計下單金額也超過2044億元。雙十一購物狂潮之洶涌,不言而喻。
一年一度雙十一,已經(jīng)演變成某種席卷年輕一代的大型狂歡。有人歡喜,因為搶到了打折的電子產(chǎn)品;有人懊惱,因為一時猶豫錯過了搶購時間;有人發(fā)愁,因為搶購過后的花唄無力償還……
相信這個群體中有不少的大學生,過了雙十一,QQ空間被“吃土”的說說刷屏。剛好,最近有個熱詞,叫“精致窮”,恰恰能說明這種狂歡背后的窘迫。精致窮,顧名思義,就是賺得不多,卻偏偏要靠透支消費,撐起精致生活。而我們大學生,大部分人是還沒有經(jīng)濟獨立的,大多是父母承擔生活費。而許多大學生的先享受,后付款,正是精致窮的典型特征。
根據(jù)央行發(fā)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高達 797.43億元,而在9年前的2010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還不過是76.89億元。除了信用卡,花唄、消費貸、網(wǎng)貸……各類透支消費手段,早就層出不窮。中國奢侈品市場調(diào)查顯示,千禧一代購買奢侈品的平均次數(shù)已達到8次。如今,人人都在追逐高配的欲望,享受高配的人生。年紀輕輕,就用得上閃亮的奢侈品,過起灑脫不羈的生活,但這種靠著超前消費營造的體面,很可能就是個五光十色的泡泡,一戳,就破。
《奇葩說》第六季里,正好有這么一個辯題:年紀輕輕精致窮,錯了嗎?我覺得,精致沒錯,窮也沒錯,但精致窮,大錯特錯。
南京一名大學生,1年貸款36次,累計欠款9萬,最終從28樓跳下身亡;大學生阿花,因為裸貸無力償還,裸照被傳遍全校,最終大學生涯剛剛過半的她,被迫退學。
看,精致的背后,多得是茍且與不堪,甚至乎,還得為此搭上生命的代價。很多時候我們追逐精致,只看到了眼前的光鮮,卻不知背后蘊藏著多深的陷阱。消費,欲望,及時行樂,看似簡單的美好,實則正在掏空你的未來。
當然,并不是說年輕,就不能追求精致,但,你要先有實力。
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值得最好的”,于是敢冒著信用卡逾期的風險,去分期買來想要的一切,但他們根本不敢承認:沒錢的你,配不上那些高檔產(chǎn)品。真正值得擁有這一切的,是未來的你,而不是現(xiàn)在的你。查理芒格說:要想得到某件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F(xiàn)在的你理應是粗糙的,年紀輕輕,理應去吃苦,去奮斗,而不是忙著享受,如果你選擇了精致的當下,很可能就放棄了精致的未來。
再來思考一個問題:所謂精致,誰來定義?用LV,穿AJ,出入五星級酒店,就是精致嗎?網(wǎng)紅店消費,網(wǎng)紅經(jīng)典打卡,就是精致嗎?用金錢買欲望,透支未來享受現(xiàn)在,就是精致嗎?
你怕是對“精致”有什么誤解,當代年輕人的精致,是消費主義侵蝕下的假象,美麗,卻易碎。就如奇葩說辯手詹青云說:你不是在為你喜歡的東西花錢,你是在為精致這個概念花錢。
文化學研究者Fredric Jameson認為,大眾傳媒和消費主義文化,正在當下相互利用,你應該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化妝品,帶什么包,才能稱得上精致。商家早就為你定義清楚,廣告早就為你做好模板,就在你的不知不覺間。但事實上,人真的只能通過消費,才能活得精致嗎?真不是的。
精致在百度百科的兩個含義:一是精巧細致、細致;二是有情致、情趣、美好的意思,多指“生活形態(tài)”。精致不是冷冰冰的logo,而是人們在生活中傾注的巧思、花費的心血。它可以是身上沒有一絲折痕的襯衫,也可以是一塵不染的房間;可以是追求性價比但干凈自在的生活習慣,也可以是一個有趣的愛好。它應該由你來定義,所以,窮,當然也可以追求精致,但因為追求精致而變窮,才真的不應該。
我們必須承認,買買買是很開心?!断M心理學期刊》上有個研究,他們把人分成兩組,一組在悲傷時去購物,另一組只看不能買,結(jié)果第一組有 79%的人體驗到了悲傷情緒下降,第二組只有2% 。購物能帶來快樂,是因為它給了你一種及時滿足感,它會麻痹你的大腦,讓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在變好。
在心理學上,有種“安慰劑效應”。意思就是人們在大腦中想象自己做一件事,即使沒有完成,也會有一種完成了的感覺,比如,你辦了健身卡,即便一次也沒去,也感覺已經(jīng)完成了什么;你買了一堆書,即便束之高閣,也覺得已經(jīng)獲得了知識。實際上,你花了錢,卻什么也沒得到。只是用購物緩解了焦慮,在當下滿足了自己,比起“及時行樂”,你更應該學會“延遲滿足”。
所謂“延遲滿足”,就是耐心等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到來,而不是想要什么就馬上得到。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做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者發(fā)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后再吃,就給吃兩顆。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吃掉了;有的孩子則堅持到了最后。
十幾年后的跟蹤觀察發(fā)現(xiàn),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也就是說延遲滿足能力越強,更容易取得成功。
控制住自己的欲望,等到你配得上的時候,再去得到它。抵擋住當下的誘惑,才能獲得長遠的利益。廖一梅在《悲觀主義的花朵》中說:“人的欲望前后矛盾,瞬息萬變,混亂不堪,牽著你的鼻子讓你疲于奔命,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門匙,放縱肯定更不是。”你要學會節(jié)制,從今天起,每個月攢一點錢,看完一本書,好好聽完一節(jié)課,那些看似痛苦的事帶給你的快樂才最多。就像可樂冰鎮(zhèn)一會兒更好吃,葡萄酒多釀幾年更美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