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fā)展動態(tài)
一、 農家書屋研究文獻定量分析
1.文獻發(fā)表與趨勢分析:2006年開始出現有關農家書屋研究文獻(農家書屋 2004 年開始在部分地區(qū)試點),2007年開始增長顯著(2007年作為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2012年達到頂峰,之后研究文獻數量呈波動式遞減。
農家書屋研究文獻年代分析
2.農家書屋研究機構分析:共涉及500余家,其中400余家機構發(fā)文僅1篇,發(fā)表 5篇及以上的文獻機構如下表。
農家書屋研究高產機構
3.刊發(fā)期刊分布:刊發(fā)期刊有 100 余種,涉及 新聞學、出版、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經濟學、農學、教育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
刊載農家書屋研究的主要期刊
二、 農家書屋研究成果
1.書屋性質研究:對農家書屋的性質研究在碰撞中前進。新聞出版總署對農
家書屋的定義是“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營的”而劉煒紅、袁旭、慰慈等學者持不同意見。
2.書屋受眾研究:注重受眾研究,書屋的利用主體,包括農民讀者和管理員。
管理員是書屋發(fā)展的核心群體。且更加關注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關注少數民族的實際需要。
3.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2003年圍繞農家書屋的研究相繼展開,研究者通過實地走訪考察或文獻查閱,提出了一系列保障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設性意見。2003 年一整年以農家書屋為檢索詞,《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共檢索到相關文獻 351篇,剔除非探究性文獻后得到研究性論文184篇。研究主題為農家書屋與其它單位聯合,建立互助聯盟,如與農村中小學圖書館室、公共圖書館等聯盟幫扶農家書屋。建立農家書屋聯盟、實行圖書流轉等建議已經在部分地區(qū)實行。學者還為其他方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研究建議,實現書屋長期性、廣泛性的發(fā)展普及,堅持以人為本,為村民帶來實際效益。
1.書屋硬件研究:對農家書屋“屋”本身的研究,指選址與硬件設施,新聞出版總署對設施的數量與標準并未做出標準規(guī)定。張?zhí)熘裾J為應把選址歸為三種模式:建立在戶家中、建立在學校、建在消費所。而其他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建議,但都基于農村地域、交通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農家書屋的書籍配備質量直接決定書屋的服務質量和能力,馬功蘭等從書籍的配備應依據、書籍的種類、書籍的要求等方面對該問題進行論述。
三、農家書屋研究不足
1.對于農家書屋的研究大多是對某一村鎮(zhèn)、某一城市的部分農家書屋的個案精細研究,對區(qū)域間和對不同區(qū)域間的對比研究還較為匱乏。
2.關于農家書屋的研究大多為實踐研究,大多數為考察走訪,深入實地探索,而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對其理論研究較為缺乏,也是農家書屋出現瓶頸的一項原因。
3.農家書屋工程最終落腳點應是農民,現有研究中雖有對于農民的研究,但多數以書屋本身為研究對象,對于農民本身的研究仍較為缺乏,應加強對這方面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陳淵.農家書屋研究綜述[J].圖書館論壇, 2017,(11):23-28.
[2]鄂麗君.農家書屋研究綜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3):34-38.
[3]蔡騏,楊洋.農家書屋與知識扶貧——以湖南農家書屋為例進行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6):154-160.
[4]王仕勇.推進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的思考[J].出版發(fā)行究,2012,(8):36-38
[5]邵菲,劉舸.農家書屋管理服務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基于全國86個農家書屋調研數據的分析[J].中國出版,2017,(13):20-24.
[6]羅詩語,申永豐.農家書屋綠色發(fā)展路徑分析[J].中國出版,2016,(19):26-28.
[7]于慧,唐潔.重慶市農家書屋現狀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29): 18284-18286,18297.
[8]吳暢.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6):2766-2767.
[9]張?zhí)熘?朱時姍.淺談農家書屋選址模式[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9,(31):104-105.
[10] 章衛(wèi)東.農家書屋工程研究理論成果的綜述[J].中文信息,2014,(7):47-48.
[11]王新艷,朱毅.從知溝理論到農家書屋圖書配置[J].圖書館學研究,2008,(9):70-72.
[12] 杜金卿.鞏固試點成果建立四個機制扎實推進新農村書屋工程建設[J].中國出版,2008,(2):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