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長沙理工大學堅持將立德樹人融入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貫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用建筑來講述紅色故事,激發(fā)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該展品為建筑學院師生按比例復刻的紅色瀟湘系列建筑模型——許光達故居。
許光達故居,位于湖南省長沙縣黃興鎮(zhèn)桂花村,始建于1908年。故居原有兩進,共有房屋14間,上進倒于1954年的洪水中。直至2005年,重新修繕,并辟有生平業(yè)績陳列館,對外開放。
許光達1908年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第一任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大將之一,他出生于長沙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25年9月,同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炮兵科,1930年2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任參謀長,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組織參與多次著名戰(zhàn)役。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擔任裝甲兵司令員,后被譽為“中國裝甲兵之父”。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他得知此消息后,向賀龍元帥當面提出降銜申請,但幾次面請無果。于是,主動提出給中央軍委主席和副主席寫信,寫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降銜申請書”,在信中這樣寫到:“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誠懇、慎重的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越者以大將”。最終,許光達的降級請求未被中央軍委批準,仍被授予大將軍銜,毛主席知道此事后,拿起降銜申請書說“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員自身的明鏡”,并寫下----“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lián)P”的贊言。兩次“讓銜”不成,許光達又打報告,要求降低行政級別。這一次,他得償心愿,行政級別由四級降為五級,成為開國十位大將中唯一一位行政五級大將。一份《降銜申請》彰顯了一名共產黨人在組織最需要的關鍵時刻,淡泊名利,顧全大局的崇高品德。
許光達同志一生中多次“讓銜、讓級、讓位”,這“三讓”,體現(xiàn)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風范,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不變的政治本色。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人,我們應“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自覺用許光達“三讓”精神,進一步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不斷提升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的“三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