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筑來講述紅色故事,用紅色故事激發(fā)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建筑學院以“思政鑄魂、專業(yè)夯基、實踐強能”的育人體系為指引,將專業(yè)學習與紅色教育的完美融合,以紅色建筑為載體,從百年黨史中深入挖掘思政資源,引導青年學生從革命歷史中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該展品為建筑學院師生按比例復刻的紅色瀟湘系列建筑模型——楊開慧故居。
楊開慧故居在長沙市東北約60公里的板倉。故居前臨公路,后枕小山。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環(huán)繞,綠樹成蔭。這里就是毛主席親密的戰(zhàn)友和親愛的夫人——楊開慧曾經(jīng)生活的地方。
1927年大革命失敗,毛澤東要去指揮“秋收起義”,楊開慧則獨自帶著孩子,依然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堅持工作,她先后組織領(lǐng)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的武裝斗爭,開展地下工作,堅持了整整3年。當時全國都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她深知處境危險,曾多次寫信給毛澤東,又擔心信件暴露,只好將思念深埋……
1930年10月24日晚,80多人包圍了楊開慧的家,將她和毛岸英抓走。在監(jiān)獄里,楊開慧受盡折磨,卻不肯透露一絲情報,寧死也不肯出賣丈夫。敵人說,只要楊開慧聲明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guān)系,就可以釋放。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guān)系,除非海枯石爛!”
1930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楊開慧英勇就義。一輪紅日就此隕落。楊開慧用鮮血澆筑對理想的忠誠,用生命傳承革命的火焰。
1982年,工人們?nèi)缤R话阈蘅槜铋_慧烈士的故居時,竟在臥室后墻離地面約兩米高的泥磚縫中發(fā)現(xiàn)了一沓藏匿了52年的真跡手稿。字跡斑斑,筆跡娟秀,這份細膩的情感句句深情,如泣如訴,沉寂了半個世紀。這是毛主席從未收到過的繾綣家書。志同道合的革命情結(jié),苦難歲月的伉儷情深,艱苦斗爭中的生死相伴,楊開慧在字里行間里所袒露的,是對丈夫刻骨銘心的愛與思念。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涼。身為偉人的妻子,楊開慧始終信任著丈夫,不離不棄,默默承受;身為一名革命戰(zhàn)士,楊開慧用寶貴的生命守護黨的秘密和尊嚴。她是英雄,既鐵骨錚錚也柔情萬丈。生命在剎那定格,英勇的革命精神亙古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