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最新資訊
學院新聞

基于“生本”的教學之道——第十屆教學沙龍活動紀實

作者: 來源:  日期:2018年05月30日 11:32 人氣:

 

 

 

2018529日下午,由教務處主辦、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承辦的長沙理工大學第十屆教學沙龍活動在工科一號樓B區(qū)汽機學院多功能會議室舉行,特邀湖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旭教授主講,汽機學院院長杜榮華主持,教務處蔣菲副處長出席。

 

 

基于“生本”的教學之道,劉旭教授首先提出了當前教育的普遍現(xiàn)象:教師講、學生記,總結了這種“給予觀”教學模式的不足,使得大學成為一個沒有批判性、沒有靈氣、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堡壘。針對這種現(xiàn)象,劉旭教授向大家提出了幾點辯思:我們?yōu)榱耸裁炊??為了“所為”應當如何教?“所為”是否真正實現(xiàn)的標準是什么?總結教育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的內涵: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教,教學過程中應針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根本標準是學生是否得到了發(fā)展。

劉旭教授將傳統(tǒng)大學教學模式總結為:教學是教師給予學生知識的過程,教師是知識的灌輸器、課堂控制者,學生是知識接收器、課堂的“奴隸者”,傳統(tǒng)的教學更像是一場老師的獨角戲,學生在無味的教學中并不能獲得真正的應用技能。他認為知識不應只是先天客觀存在的可給物,而應該是學生自己琢磨探索出來的成果。劉旭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一堂化學課的案例,在課堂上,老師用瀑布水流分析問題——電流是怎樣形成的,以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維逐步展開。這種教學,是學生主動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看”出了新知識。

劉教授提出立于“生本”的大學教學觀,教師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建構者,知識是從可知物到認識主體的積極建構成果。在這種教學觀中,教師立于學生的角度思考,使新舊知識不斷交替運用,引導學生思維逐步展開,老師和學生之間更注重情感的交流。

講座結束后,現(xiàn)場的老師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與劉旭教授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其中強調了老師“舉一”,學生“反三”的觀點,而老師更應該掌握如何“舉一”的技巧。汽機學院院長杜榮華提出問題:今年是長沙理工大學的課堂“革命”年,許多教師會有困惑,教學了幾十年,應該如何進行課堂改革?劉旭教授說:“‘革命’這個詞表現(xiàn)出學校對課堂改革的堅定決心和勢在必得,但改革應該穩(wěn)步推進,潛移默化影響,哪怕是課堂上與學生的眼神交流,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而這些小小的改變正是教學觀的改變。正如長沙理工大學的教學沙龍活動,不論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至少已經引起了大家對教學觀的思考。”

在熱烈掌聲中教學沙龍活動圓滿結束,我們相信教師教育理念及教學改革一定會越行越遠!(文/谷巧 /慧玲 審核/何志勇)

 

 

黄色在线网站wwwwww,亚洲一区免费观看,疯狂丑小鸭2,特黄毛片官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