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動態(tài)
當今國內(nèi)對于中國古地圖的研究處在蓬勃發(fā)展時期,但其中對古地圖中的地物符號演變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在已有的研究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地物符號的演變?nèi)狈ο到y(tǒng)的研究,只是有大量零碎的提及。近年來相關科研人員已經(jīng)在對中國古地圖的探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關于地物符號都有許多提及,這些都可以從國內(nèi)相關報道中得知,例如郭慶勝對古地圖符號的研究涉及了原始期,遠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并且每個時期都做了盡可能詳細的研究;姜章道則對中國古代地圖的畫法做了深入地探討,突出成就體現(xiàn)在“計里畫方”的制圖方法上,“計里畫方”是古代制圖最常用的方法,這也是我國古代地物符號演變的高峰和特點,它是我國古代地圖最初涉及比例尺概念的制圖方法,是比例尺出現(xiàn)的萌芽。韓朝陽對明清時期地圖地物的視覺表達方法進行分析,這個時期,地圖地物符號相對來說比較成熟,地物符號已經(jīng)形成了系統(tǒng),一些常用的地物符號已經(jīng)形成規(guī)定,從現(xiàn)代地圖中還能找到當時的縮影;高順祥發(fā)表的“中國古代地圖中河流圖例應用中”從多方面闡述了河流這一地物符號的演變;除了以上敘述的幾例研究成果,對單個地物符號的研究還有很多,但總體來說缺乏將他們聯(lián)系起來系統(tǒng)研究的項目,因此,在中國古地圖地物符號演變的這一研究項目中,還有大片的未知領域等待著研究者去開發(fā),在這一項目上正需要著大量的科研力量的投入。
參考文獻:
[1]郭慶勝. 古地圖符號的分析[J]. 地圖,1989,02:19-22.
[2]姜道章. 論傳統(tǒng)中國地圖學的特征[J]. 自然科學史研究,1998,03:262-272.
[3]韓朝陽,馬晨燕,劉檣漪,李永波. 明、清、民國時期地圖要素視覺表達方法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6,01:68-76.
[4]高順祥. 中國古代地圖中河流的圖例運用[J]. 中國測繪,2009,02:76-77.
[5]姚雨露. 中國古代地圖中橋梁圖例符號之淺析[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08:205-206.
[6]鈕仲勛. 我國古代地圖的發(fā)展及其成就[J]. 天津師院學報,1980,03:70-76.
[7]黃桂蓉. 試論中國地圖的起源與發(fā)展[J]. 南方文物,1997,04:92-101.
[8]陳恩星,莫軍凱,楊江,王淦毅. 從放馬灘圖和馬王堆稀世地圖看地圖發(fā)展[J]. 中國地名,2011,02:52-53.
[9]高文娟. 宋代以前的方志輿圖述略[J]. 圖書情報工作,2011,19:142-147.
[10]齊清文. 中國古-近-現(xiàn)代地圖的傳承脈絡探究[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6,01:2-13.
[11]王家耀,安敏. 地圖演化論及其啟示[J].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2,03:157-161.
[12]安敏. 中國古地圖研究綜析[J]. 測繪科學,2012,05:53-54+102.
[13]盧良志. 中國古地圖起源探討[J]. 測繪學院學報,2002,03:227-229.
[14]姚雨露. 中國古代地圖中橋梁圖例符號之淺析[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08:205-206.
[15]曹婉如. 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理論和方法初探[J]. 自然科學史研究,1983,03:246-257.
[16]丁傳禮. 我國古地圖的繪制[J]. 測繪通報,2001,01: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