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
2019年06月04日 21:41         所屬學院: []          點擊:


附件5

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

項  目  申  報 

 

項目名稱:              

  •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

  • 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后即可在線瀏覽  或

  • 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后即可在線瀏覽  或

  • 下載此 PDF 文件

學校名稱

長沙理工大學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yè)

性 別

入 學 年 份

寇依青

201560130111

英語

2015

李曉燕

201560130108

英語

2015

歐陽妍

201501130211

翻譯

2015

袁敏杰

201560130214

英語

2015

于欣月

201501130104

翻譯

2015

指導教師

周雪婷

職稱

     教授

項目所屬

一級學科

外國語言文學

項目科類(理科/文科)

文科

學生曾經參與科研的情況

(1) 寇依青:參加科技立項并任項目負責人

(2) 李曉燕:2016.3-2016.7參與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課題研究

(3) 歐陽妍:2016.3-2016.7 參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研究》課題研究,在這期間對課題文獻資料查找以及問題研究分析調查有了一定了解與心得,且最終該課題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4) 袁敏杰:曾參加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項目,項目名為:《長征精神對創(chuàng)業(yè)的影響》,并擔任其項目負責人。在老師的指導下,組內成員分工合理,有序開展團隊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5) 于欣月:校級軍訓優(yōu)秀先進個人,獲得寢室文化節(jié)校級一等獎,寢室文明寢室稱號,思修社會實踐微視頻獲得校級一等獎,參與SYB培訓并且獲得證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一縷陽光校友服務平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成員。

 

指導教師承擔科研課題情況

周雪婷,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副院長。從事高校教學工作近20年,主持或參加了多項國家和省級級規(guī)劃課題,具體內容如下:近五年主持或參與的教學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

來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認知詩學關照下的隱顯翻譯研究

 

省社科規(guī)劃辦

11YAB011

主持

 

ICM認知理論與翻譯中的隱顯轉換

 

省教育廳

10B008

主持

 

翻譯過程中理解的選擇性研究

 

省教育廳

05C276

主持

 

外語教師作為知識員工的反生產行為研究

 

省社科規(guī)劃辦

14YBA009

主持

 

英語自主性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機制研究

 

省社科規(guī)劃辦

XJK014BGD082

主持

 

 

 

 

項目研究和實驗的目的、內容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項目研究和實驗的目的: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我國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對外宣傳?!?/span>敘述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和理解當代中國,弘揚中國精神,彰顯中華民族魅力,將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向世界,這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引導國際社會全面客觀認識中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我們必須堅持國家立場、樹立全球視野,敘述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不乏好故事,也不乏好聲音,關鍵是如何講好、傳播好。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傳播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智慧,就必須要基于具有亞洲文明價值的文化故事。

研究表明,西方媒體掌握著全球90%以上的新聞信息資源,近70%的海外受眾通過西方媒體了解中國,而相當多的西方媒體仍然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中國、報道中國。這就必然導致在西方輿論里的中國與真實的中國相去甚遠。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敘述中國故事,著力改變“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讓中國“威脅論”不攻自破。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傳播中國故事的使者,而作為國家希望和棟梁的大學生更應該勇?lián)@份責任,傳播好中國好聲音。

因此,本項目的主要的研究目的為:

第一,通過調查與研究了解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現(xiàn)狀。

第二,根據(jù)現(xiàn)狀探究影響大學生敘事能力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

第三,根據(jù)影響因素研究從不同角度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并結合中國文化知識講好中國故事。

第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用西方學者和民眾能夠理解、樂于接受的話語體系解釋中國問題,創(chuàng)新中國故事的對外話語表述,讓國外受眾想了解、聽得懂、愿接受,從而增強我國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二)項目的內容

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提高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改善學習的氛圍,同時能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辯能力。最重要的是:大學生運用規(guī)范流暢的英語對“中國故事”進行敘事,讓“中國故事”走向世界。因此,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有:

第一,分別對湖南省三所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以及長沙理工大學)中六個班級的英語專業(yè)本科生以及來華留學生英語敘事能力進行深入調查和對比分析,探討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在英語語言能力(如詞匯應用、語法運用、語篇組織能力)、自身的認知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和注意力)以及課堂敘事表現(xiàn)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通過問卷調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找出影響大學生敘事能力差異的各種因素。結合敘事特點,找到適合方法、途徑和策略以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敘事能力。

第三,理論應用于指導教學實踐。通過自主性學習和教學實踐檢驗影響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準確的因素,對所提出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途徑和策略提出一套可供推廣的解決方案。

   (三)項目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第一,調查大學生英語口頭和書面敘事表達中所存在的問題。

第二,分析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差異等相關問題的成因。

第三,從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和課堂表現(xiàn)進行敘事指導方面,結合講好中國故事,提出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動態(tài)

敘事學誕生的標志是1966年第8期巴黎出版的《交際》雜志中關于“符號學研究——敘事作品結構分析”???,通過一系列文章敘事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公諸于眾。而1969年法國批評家托多羅夫在其《<十日談>語法》中第一次使用了敘事學這個術語。這段時期的經典敘事學,即結構主義敘事學,主要研究小說故事結構、敘事技巧。

經典敘事學在法國興起后得到美國學界的熱烈響應,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美國發(fā)展的勢頭相當好,但在英國發(fā)展勢頭比較小。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典敘事學遭到后結構主義和歷史主義的抨擊,產生了順應讀者反應批評、文化研究等新興學派,關注讀者和語境的后經典敘事學,此后出現(xiàn)了至少五個方面的轉移:從作品本身轉向讀者的闡釋過程;借用其他領域的分析工具;分析口頭敘事的方法,研究讀者對敘事過程的理解;關注社會歷史語境如何影響或導致敘事結構的發(fā)展;以及注重跨學科研究,廣泛應用于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等研究領域。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內敘事學研究逐漸興盛,主要是對西方敘事學理論的翻譯、介紹和運用,關注小說的敘事,對西方敘事學研究有一種跟風的研究態(tài)勢,缺乏理論的拓展;同時,80年代敘事學的傳入,讓中國的學者開拓眼界,涌現(xiàn)出一批以申丹為代表的將敘事學作為自身畢生的學術追求的學者。

20世紀90年代,認知科學和認知語言學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因此也產生了認知敘事學,申丹在2004年出版的《敘事結構與認知過程》中,評析了認知敘事學的本質特征和不同的研究模式,但這個研究領域在國內的應用還不夠完善。

同一時期,教育敘事研究傳入我國,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熊沐清和鄧達在2010年首次提出敘事性外語教學,運用敘事、推理、傾聽等方式,促進語言認知水平提升,增強意義潛勢,達成與世界的溝通。同時指出敘事性外語教學包括想象型、口頭型和書面型敘事三種類型。 敘事性外語教學理論的提出,立即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

李凌燕,吳晶(2012)指出敘事能力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會產生正遷移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詞匯和句法使用能力的提高;語篇銜接連貫性得到提高;并且所述內容有情節(jié),更富有感染力。同時,將敘事能力分成“復述能力”“講述能力”和“自述能力”,并就這三個層次分別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措施。

 常永才,楊小英(2012)指出在布魯納的建議下,應該將科學理解換算成敘事的形式,或說是“敘事的啟迪法”,并提出教師可以結合五個元素設計敘事教學法,即一個虛構或真實的故事、行動者、可認知的場合、方式和采取的行動。從而解決大學生厭學的情況,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米衛(wèi)蘭,張敏(2012)提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語境下,不僅要促進外語教師行為的敘事化,教學內容的敘事化,同時要注重教學過程的敘事化,學習者應充分調動認知和情感因素,積極參與敘事活動中,促進知識的建構和內化。

蔣蘇琴(2013)在《敘事教學法與英語語塊習得》中,運用敘事教學法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指導英語語塊教學,讓學生成為語境的創(chuàng)造者和參與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語言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戚亞軍(2013)從“以寫促學”的敘事心理學視角,提出故事化寫作的實施操作。

劉秋成(2014)研究了敘事視域下大學生敘事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課前講小故事,課中教學內容增加真實性以及課后續(xù)寫來提高大學生敘事能力等。

綜上所述,大學生敘事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但大部分研究是在敘事教學法視角下,從英語的語塊,閱讀和寫作出發(fā),提出相應的措施,以此來提高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但對于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影響因素方面的相關成果非常少,并且在閱讀和寫作等方面提出的策略尚缺乏系統(tǒng)性。

因此,本課題小組從國家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和“講好中國好故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角,研究影響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因素,并通過量性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的措施。

 

 

 

 

 

 

 

 

本項目學生有關的研究積累和已取得的成績

    

本研究小組在導師的指導下已大量搜集資料文獻:如敘事教學法與英語語塊習得、敘事理論運用于教學方面的研究等一系列文獻。深入大學生課內和課外學習的實際狀況,小組成員認真細致的調查,積極學習統(tǒng)計分析方法,與老師探討,目前已完成文獻綜述的論文,力求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

項目的創(chuàng)新點和特色

(一)項目的創(chuàng)新點

針對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如:日常英語會話、即興演講和書面表達的流暢度,以及句法表達的連貫性和銜接性不夠,出現(xiàn)了大學生英語學習興趣降低的現(xiàn)狀。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本課題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

第一,內容創(chuàng)新: 緊扣國家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著力于現(xiàn)實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急需提升。通過深入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不僅致力于改變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不足的現(xiàn)狀,同時讓世界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推廣中國文化。

第二,方法創(chuàng)新:采用文獻研究,量性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敘事學和跨文化傳播的相關理論進行理論指導;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采用描述統(tǒng)計法、對比研究法得出結論,提出解決的方法。

(二)項目的特色

第一,查閱大量文獻后,研究表明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影響因素研究的成果相對空白,了解到敘事能力可分為想象型、口頭型和書面型三種,本研究主要從這三個角度出發(fā),探究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大學生認知能力、課堂敘事能力與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從而確定影響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因素,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案和措施。

第二,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zhàn)略與具有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相結合,以提升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為研究重心。研究過程中,所采取的材料除了大學英語所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外,加入了具有典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性語言材料,以此加強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儲備知識,更好的理解中華文化,運用良好語言敘事技能,講好中國故事。

第三,來華留學生作為研究對比研究對象,不僅將其與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影響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因素;同時通過訪談和問卷的方式了解具有他國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對中國故事的感受與傳播建議,從而進一步從接受者的角度完善對于中國故事的敘事,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的傳播方式。

 

項目的技術路線及預期成果

項目的技術路線:

項目的預期成果

第一.準備階段

小組成員閱讀大量國內外關于敘事能力的核心文獻及,調查大學生群體,對其英語敘事能力現(xiàn)狀進行深入調研,并據(jù)此推論影響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各種因素;

第二.調查階段

確定研究對象,對該研究對象和其英語任課教師分別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獲取數(shù)據(jù)信息并對其分析處理,找出影響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因素;

第三.實踐階段

通過分析成因,制定方案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中通過對比分析,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新的更完善的方法,最后總結最有效的解決措施;

第四.總結階段

將實踐成果轉化為理論,撰寫并公開發(fā)表論文1-2篇,如《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敘事教學法下大學生英語口頭敘事能力的培養(yǎng)》等。

 

 

年度目標和工作內容(分年度寫)

2016年11月——2017年1月中旬  選擇研究對象,并對該研究對象和其英語任課老師分別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

2017年7月中旬——2017年9月初  查閱資料,對調查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現(xiàn)狀,找出其原因;針對原因,制定相應可行的對策和方案。

2017年9月初——2017年12月  尋求研究對象任課教師意見,在選定的實驗組研究對象實施此方案。

2018年1月——2018年2月中旬  收集任課教師對研究對象一學期課堂表現(xiàn)的評估,再次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并對比分析該研究對象在方案實施前后的英語敘事能力情況及與未參與本次方案實施的大學生的情況進行對比,得出結果,過程中與任課教師交流并完善該方案。

2018年2月中旬——2018年7月中旬  實施完善后的方案,再次收集任課教師對研究對象第二學期課堂表現(xiàn)的評估,再次對本批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018年7月中旬——2018年9月初   統(tǒng)計調查問卷結果,并對比分析本批學生在第二次方案實施前后的英語敘事能力情況,得出最終結果。

2018年9月---2018年12月  總結課題成果,撰寫論文1-2篇并公開發(fā)表。

 

 

 

 

指導教師意見

 

申請書所填寫的內容屬實;該課題組同學都具有較好的政治業(yè)務素質和一定的科研水平。研究選題具有高度的現(xiàn)實意義,既立足大學生英語敘事能力的現(xiàn)狀,又有利于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改革。本人愿意承擔本項目的督促和指導任務

 

 

簽字:                   日期:

注:本表欄空不夠可另附紙張


黄色在线网站wwwwww,亚洲一区免费观看,疯狂丑小鸭2,特黄毛片官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