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學院博力學術分論壇第三場講座——《史記》何以稱《離騷》
2016-12-07
12月6日14:00,文法學院在金盆嶺校區(qū)7教319舉行長沙理工大學博力學術論壇文法學院分論壇第三場講座。本次講座由文法學院碩士生導師寧淑華教授主講,主題是“< 史記>何以稱< 離騷>”。文法學院研究生輔導員楚艷鴿老師,院研究生會干部,2016級研究生和部分2016級本科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寧淑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詩文、唐宋文學,專心于學術,有《南宋湖湘學派的文學研究》,《實用應用文寫作》,《大學應用語文》等多部專著,在《求索》、《社會科學家》等核心刊物上發(fā)表20余篇論文,并主持過兩項省級課題。在學術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
寧教授在講座中提到,自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首次提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觀點以來,以《離騷》來稱《史記》已成為最高定評。然而一為政治抒情詩,一為敘事散文,在體裁和功能上都看似矛盾的兩者如何可以相提并論呢?
寧淑華教授從“發(fā)憤之作”和“強烈的抒情性”兩個方面為我們做了深入分析。首先,在作者生平上,屈原與司馬遷同為“見識之高,遭遇之慘”的悲劇人物,《離騷》和《史記》這兩部中國古代文學史巨作都是作者的血淚結晶、發(fā)憤之作。第二,這兩部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抒情性,《離騷》的抒情性不言而喻,而《史記》雖為紀傳體通史,敘事議論之中亦飽含作者深情。
講座的最后,寧淑華教授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互動,在回答“如何發(fā)掘《史記》文學性”這個問題的時候,寧教授說到,“我們不要帶著牢籠去閱讀,想著要去享受一頓文學大餐,而是發(fā)現書本中有意思的地方,繼而思考它為什么有意思?!边@應該就是是讀《史記》的方法,也是研究生們治學的一個基本態(tài)度,“感”字當頭,才能發(fā)現文學之美。(文/鄧春妮,陳文斌,圖/陳文斌)



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文法學院永雄獎助學金評審會議順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