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落實“一課一片一實踐”活動要求。5月31日,校友中心(校友會、基金會)黨支部在湖南省黨史陳列館開展了“以學增智,提高擔當本領”的主題黨日活動。副校長、基金會理事長談傳生、校友總會會長洪源渤率領支部全體黨員和積極分子參加了此次活動。
微黨課在湖南省黨史陳列館三樓報告廳開展,“學習新思想,建功新時代”宣講團為我們講述了四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主要講述了四位湖南籍優(yōu)秀黨員的先進事跡。
享譽國際的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陳能寬,25年隱姓埋名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攻關。春蠶到死絲方盡,許身為國終不悔,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家國情懷和對黨的絕對忠誠。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朱再保,為黨和國家事業(yè)奉獻一輩子,前半生在保家衛(wèi)國戰(zhàn)場上舍生忘死,后半生在環(huán)保教育事業(yè)中無私奉獻。40年累計從事公益活動16萬小時,捐款35萬元,用有限的生命長度活出無限的生命寬度和厚度,用生命書寫了自己的“老兵新傳”。
抗日戰(zhàn)爭中八路軍犧牲的職務最高的指揮員左權將軍,年僅37歲。年輕的生命過早地無私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他留下的四十余萬字軍事論著與12封家書,更讓我們看到了鋼鐵男兒的情意綿長。81個春秋飛逝,枯黃的紙張上墨跡早已暗淡,可字里行間的鐵漢柔情,那種對妻兒、國家濃厚的愛,依舊使我們心頭激蕩。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杰出貢獻。他懷著“禾下乘涼夢”,研究水稻半世紀。耄耋之年仍躬耕田間,只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他的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團結協(xié)作,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他的淡泊名利、樂于奉獻的崇高品質,都是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
黨課結束后,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支部成員們沿著歷史軸線,參觀了黨史陳列館里“開辟新天地、描繪新畫卷、譜寫新篇章、三湘群英譜”四個專題展廳。走進場館的歷史長廊,仿佛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洗滌心靈、直擊靈魂。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個個真實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一往無前、不畏艱險、英勇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的光輝歷史。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重溫崢嶸歲月,緬懷英雄事跡,是一次思索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洗禮。
黨支部書記鄭延恒在總結中強調: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真正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發(fā)展的思路、促進工作的措施和履職盡責的本領,擔當作為、真抓實干,推動校友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大家也紛紛表示,將加強學習,增強履職本領、學以致用推動工作,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