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為方志敏,左邊為“獨臂將軍”劉疇西,右邊為“紅政委”王如癡)
本書講述的是中國武裝革命時期,那段崢嶸歲月里戰(zhàn)爭的血雨腥風、紅軍英雄人物的柔情俠骨,其中不僅講述了王如癡烈士的一生,還描寫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伴隨大量精彩卻不為認知的故事,瞬間令讀者重回那個震撼心弦的年代,拿起這本書,仿佛置身于井岡山的群山環(huán)抱之中,與革命大部隊一起激蕩拓步前進著,和革命家的美好精神世界相逢。
革命烈士王如癡的生平故事,如今鮮有人知。作為早期中國紅軍的重要軍事將領,沒有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授銜的那一天,但在共和國的豐碑上卻鐫刻著他的英名和業(yè)績——
王如癡,中國紅軍重要戰(zhàn)將,1903年生于湖南祁陽縣中和堂(今祁東縣太和堂鎮(zhèn)向陽村)。1923年秋,考入湖南省公立工業(yè)專門學校(今湖南大學),立志工業(yè)救國,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6年夏,投筆從戎,接受北伐戰(zhàn)爭洗禮。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經黨組織推薦,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9月,轉入蘇聯(lián)莫斯科步兵學校。
1928年夏,學成歸國,赴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從事革命工作,初任紅四軍教導大隊教員,參加抗擊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的兩次“會剿”作戰(zhàn);12月,調至紅五軍,任第八大隊黨代表。1929年初,駐守白銀湖桐木嶺哨口,保衛(wèi)井岡山。1930年元月,調任紅六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6月,紅六軍改稱紅三軍,任紅三軍第八師政治委員。1932年8月,調任紅十三軍政治委員,隨后又改任紅一軍團第31師政治委員、紅十一軍政治委員。
從1930年10月至1932年底,在對國民黨反動派發(fā)起的前后四次反“圍剿”作戰(zhàn)中,表現(xiàn)英勇,戰(zhàn)功卓著。1933年4月,調任閩浙贛革命根據(jù)地,任紅十軍軍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元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當選為中華蘇維埃中央執(zhí)行委員;3月,受王明左傾路線排斥,調離紅十軍,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教育長;6月,被派往贛北,任皖贛獨立師師長,配合中央紅軍開展第五次反“圍剿”;10月,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十軍組成紅十軍團,先后任19師參謀長、師長。
1935年元月,在贛東北懷玉山地區(qū)率部與敵人血戰(zhàn),彈盡糧絕,不幸與方志敏、劉疇西等同時被俘;8月6日,與方志敏、劉疇西等于江西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2歲。
王如癡犧牲后,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并不知道王如癡就是王濬歐,幾次打聽他的下落,都沒有查到。直到1962年,他的哥哥王元潤到南昌參觀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時,看見他的遺像和簡介,才知道自己胞弟的下落。經過祁東縣民政局的調查和呈報,湖南省人民委員會于1962年12月30日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這是一部遺落的英雄志,感謝作者將這段歷史重新擦亮,呈現(xiàn)給世人。
在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背景下,在不勝枚舉的湘籍開國軍事人物群體中,我們得以望見小人物的喜悅;望見不通文墨的士兵學會寫書信的時候臉上掩不住的笑容;遠方的游子萬里辭家,“異域求學”的喜悅哀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濃烈情感……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小人物在那崇山峻嶺之間被望見,那是我們的先輩。
“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蔣介石的四次“圍剿”最終以失敗告終。尤其是第四次反圍剿,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說:“惟此次挫失慘凄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strong>這一次次勝利,是以革命烈士方志敏、王如癡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用鮮血換來的,是他們全心全意為革命服務與貢獻,無怨無悔地奉獻著青春、眼淚和汗水。在歷次反圍剿斗爭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22年革命戰(zhàn)爭中,無數(shù)湘籍開國軍事人物沖鋒陷陣、拋頭灑血、建功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