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在第一屆土木工程湖湘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聶建國教授作了題為《關于結構選型和結構體系的思考》的精彩學術報告。聶院士通過大量的實際工程案例,深入淺出地分享了他“頂天立地”的科研理念與創(chuàng)新實踐,詳細闡述了作為結構工程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應如何對工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理論研究和成果應用。
“沒有最好的結構,只有適合的結構”
聶建國院士認為,每一種結構形式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需要因地制宜地給予應用。傳統的大跨重載混凝土結構存在自重大、截面尺寸大、構造復雜、施工困難等不足;而傳統鋼結構受限于其剛度和穩(wěn)定性,用鋼量大,造價高等。作為對傳統結構形式的重要補充,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可解決這些傳統大跨重載結構的設計施工問題,充分利用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各自優(yōu)點,揚長避短,為解決工程結構難題、發(fā)展高性能工程結構體系提供新的選擇。
“結構體系和結構選型是至關重要的”
報告上,聶建國院士結合一些橋梁房屋垮塌的案例,指出部分工程由于不合理的結構體系和結構選型等,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結構要做到傳力直接,構造簡單,施工方便。如果構造復雜,既造成了施工困難,又降低了結構安全性。結構設計還要注重整體牢固性,一些工程結構并不是因為強度剛度不夠而垮塌,而是因為整體牢固性不足而垮塌。
“結構要做到優(yōu)生”
聶建國院士形象地強調,結構要做到優(yōu)生。所謂“優(yōu)生”,即設計方案要符合受力合理、材盡其用、傳力直接、整體牢固、構造簡單、施工方便等原則。鑒于大跨度混凝土結構、中小跨徑鋼結構橋梁等存在施工困難、現場焊接量大等不足,聶院士給出了采用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充分利用鋼的抗拉性能和混凝土的抗壓性能的解決方案,并以諸多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成功應用實例充分論證了結構選型和結構體系對工程結構性能與安全的重要性,其研究成果已在長沙市芙蓉南路涉鐵段高架橋、深圳實驗中學坂田校區(qū)等諸多工程項目中得到成功的應用和推廣。
“創(chuàng)新是促進高性能工程結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需要結合國情、解決問題,源于需求,服務需求,高于需求,引領發(fā)展。要科學創(chuàng)新,不能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更不能為了創(chuàng)新而產生新問題;創(chuàng)新需要與理論實踐相結合,做到不唯書,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實?!?/span>報告的最后,聶建國院士呼吁,中國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一定要“頂天”與“立地”相結合,既瞄準土木工程學科前沿,又解決實際工程的問題,以更好的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
聶建國院士簡介
聶建國,1958年生,湖南衡陽縣人,結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清華大學未來城鎮(zhèn)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南大學特聘學術顧問,長沙市城市建設顧問專家。學術兼職包括《建筑結構學報》主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鋼結構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分會副理事長等。長期從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研發(fā)了一系列組合結構新形式和新技術,發(fā)展了組合結構設計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拓寬了組合結構的工程應用領域,為實現組合結構體系層面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成果被多部國家及行業(yè)標準采納并獲得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聶院士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創(chuàng)新團隊)各1項。獲光華工程科技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全國優(yōu)秀博士后、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狀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