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下午15:00,中山大學康保成教授受邀為我院師生開展以“楊家將歷史檔案之二——楊六郎和他的子孫們”為主題的講座。此次講座于9教218報告廳舉辦,由鄭劭榮教授擔任主持人,學院部分老師和學生參加。
“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那么楊六郎的名號我們又有多少同學知道呢?”講座伊始,康保成教授就同學們對于楊家將故事的熟悉程度展開了詢問,并由此引出了講座第一個話題:歷史人物楊延昭如何成了民間文學中的“六郎”?康教授舉例了將星說、大排行說、乳名說這幾種說法,最后指出,楊六郎這一稱呼極有可能來自民間歌謠,因為《北史來護兒傳》中有“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第六郎”的記載,楊延昭的驍勇善戰(zhàn)讓人們想到了榮國公的第六個兒子,因此也稱呼他為“六郎”。
緊接著,康教授圍繞“楊延朗為何改名楊延昭”這一問題展開,結合史料說明,楊延朗是為了避諱才改名,并由此展開討論了中國古代的避諱制度。在楊六郎的故事中,我們既能從他號“六郎”看到口碑的力量,也能從他被迫改名“延昭”看到皇權的霸道。
隨后,康保成教授用表格的形式對比了官方史料與民間口傳故事的不同,細致地講述了在民間口傳故事和戲曲中呈現(xiàn)出來的楊家將故事,并且提到了史書中不曾記載的“十二寡婦西征”故事。在康教授的講述中,歷史史實與口傳故事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了:口碑可以改寫歷史或補充史書之不足,而看似荒誕的口頭文學卻也具有本質的歷史真實??到淌谶€指出,在官修史書和口頭文學之間,有大量的灰色地帶,如地方志和野史筆記。它們同樣是研究歷史、文學藝術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到場的同學都踴躍發(fā)言。針對盧晨鈺同學提出的如何研究、學習戲曲的問題,康教授指出了戲曲史的重要性,在閱讀劇本和戲曲史的同時,還要兼顧“場上”,戲曲畢竟不是純案頭的讀物,一定要結合具體的演繹。而對于廖彬岐同學提出的如何把握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的關系的問題,康教授強調到,首先,史劇不是歷史而是戲劇,我們既要將二者區(qū)別開來,又要把握它們相通的地方:其次,當下看歷史劇,重點已經(jīng)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而在于它對于當代的人文價值,它能給當代人帶來怎樣的啟發(fā),這一點是我們應該去積極探索的。最后,康教授以《趙氏孤兒》為例,指出歷史劇中存在的一些糟粕,并且提出我們應該學會分辨,積淀精華,改造不合時宜的舊觀念。
講座的最后,鄭劭榮教授總結道,此次講座中康教授談到的歷史和文學的關系問題、文學研究的書面?zhèn)鹘y(tǒng)和口頭傳統(tǒng)問題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我們要建立學術思維,善于從細節(jié)處抓住問題、解決問題。
文/劉梅玲 圖/谷艷怡 審/戴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