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廣大學子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專業(yè)本領、磨煉意志品質,結合實驗室依托單位下發(fā)的《關于開展2023年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實驗室積極組織開展2023年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派出了17支隊伍累計172余名師生奔赴祖國各地,開展紅色橋梁尋訪、房屋安全檢測、鄉(xiāng)村愛心支教、防溺水知識宣講等活動,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成效。
一、加強組織保障,深耕實踐育人工作品牌
一是領導高度重視,實驗室學術帶頭人親自帶隊前往現場指導實踐。二是加強經費保障,投入經費近10萬元支持此次活動。三是強化師資保障,累計有40余名實驗室人員參與社會實踐帶隊。四是深耕實踐品牌,博士生實踐團聯(lián)系開展專業(yè)服務活動9年,向日葵支教團連續(xù)開展愛心支教11年,紅色橋梁實踐團聯(lián)系開展活動3年等等。相關團隊吸引了600多人報名,選拔了172名師生共17支隊伍開展活動。


二、傳承紅色基因,探索專業(yè)思政課新模式
紅色橋梁作為紅色資源重要的一部分,承載著黨的奮斗歷史、初心使命和精神信仰,具有重要的敘事價值、說理價值和鑄魂價值。為此,實驗室結合專業(yè)特色,連續(xù)3年開展“尋訪紅色橋梁”實踐活動,將紅色橋梁融入專業(yè)思政課中,由實驗室老師和輔導員共同帶隊,組建了180支隊伍共計800余名學生,分別前往江西、四川、湖南等20多個省份重走長征路,完成了80多萬字的調研報告,出品,出版紅色橋梁專著2部,受到了人民網、湖南日報等媒體報道30多次。今年,實驗室共派出11支隊伍,總計60名學生、6名指導老師前往全國各地尋訪紅色橋梁,實地尋訪了邵陽市新寧縣“紅軍橋”、貴州省遵義市“赤水河紅軍大橋”、廣東廣州“廣州海珠橋”、江西瑞金“武陽橋”和“長征大橋”等12座紅色橋梁,他們聚焦橋梁的紅色基因,深入挖掘、記憶、尋訪橋梁背后的故事,了解橋梁建筑建設特色與價值,運用口述歷史等研究方式,引導學生在尋訪紅色橋梁中傳承紅色基因,在追尋紅色記憶中堅定理想信念。


三、培養(yǎng)責任擔當,愛心支教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實驗室向日葵支教團已連續(xù)11年奔赴懷化、邵陽等偏遠山區(qū)開展支教服務。今年,支教團分別走進邵陽市新寧縣馬頭橋鎮(zhèn)坪山村和懷化市沅陵縣火場鄉(xiāng)桃坪界村開展愛心支教活動。支教團根據當地中小學生特點和需要,開設了安全防范、環(huán)保知識、傳統(tǒng)文化、體藝特長等新型課堂,200余名中小學生入班學習。此外,支教團成員克服重重困難,自籌經費,徒步三公里外的鎮(zhèn)上買食材,免費為支教小孩做愛心午餐。11年來,向日葵支教團先后有300多名學子跋山涉水,不懼艱辛,深入湘西偏僻遠山村,為大山里孩子帶來“文化教育”“藝體雙修”等課堂教學,幫助當地留守兒童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促進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當地鄉(xiāng)村教育注入新思想、新思維、新活力。


四、堅定專業(yè)自信,用專業(yè)服務社會和國家
一是成立博士生實踐團,服務鄉(xiāng)村振興。實踐團赴邵陽市新寧縣坪山村21個村民小組開展了自建房、橋梁結構服役狀態(tài)前期摸排工作,排查出15座房屋和7座橋梁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問題,聯(lián)合新寧縣政府組織施工隊伍對3座重點風險房屋、橋梁即時開展維修加固工作。另外,實踐團開展了防溺水、防詐騙、房屋橋梁結構安全知識科普等“平安鄉(xiāng)村”系列主題講座10余場,發(fā)放《農村自建房安全常識》宣傳冊100余份,在河流和池塘旁共設立溺水安全警示牌30余個。二是組織學生走進“超級工程”,用專業(yè)知識助力“超級工程”建設。實驗室組織20余名學生分別前往世界第一拱水落河大橋、贛州螺溪洲大橋等施工現場,負責大橋的施工監(jiān)測、施工控制計算及數據分析與反饋等工作,讓學生在服務“超級工程”中堅定專業(yè)自信,提升專業(yè)本領。據統(tǒng)計,實驗室師生團隊已為全國近千座大橋和特大橋的建設貢獻了“長理智慧”和“長理力量”。


五、強化實踐宣傳,不斷擴大實踐社會影響
實驗室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QQ空間、視頻號、新聞網站等,對社會實踐期間各隊伍的實踐活動進行宣傳報道,讓其他未參與實踐的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感受實踐的魅力和精神,進而將社會實踐精神傳播,從而影響更多的人。根據統(tǒng)計,今年實驗室組織的社會實踐共發(fā)布微推100余篇,說說50余條,受到中國教育報、湖南日報、學習強國、湖南教育電視臺、紅網、新湖南等社會媒體報道30余篇,總閱讀量達126萬余次,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