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學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
學科代碼:0801 學科級別: 一級
一 學科簡介及研究方向
本學科于2003年獲得“工程力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7年獲得力學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學科師資隊伍現(xiàn)有教授9人,副教授9人,其中湖湘學者特聘教授1人。具有博士學位16人,6人具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
依托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和交通等特色優(yōu)勢專業(yè),以重大工程中的力學難題為研究目標,在特大跨橋梁結構的精細化分析計算、瀝青與混凝土材料的損傷與斷裂、復雜體系的非線性動力學與先進功能梯度材料的力學性能分析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多項重大工程的技術難題提供了基礎理論支撐,逐步形成了“結構損傷與斷裂”、“工程結構力學”、“先進材料的力學性能”與“結構振動與控制”四個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近五年來參加973項目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科研經(jīng)費946.6萬元,其中縱向經(jīng)費593.0萬元。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9項,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46篇被SCI、EI檢索收錄。將研究成果應用于10余項重大工程,取得了重要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擁有工程力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并與土木工程學科共享土木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南方地區(qū)橋梁長期性能提升技術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實驗室、橋梁工程安全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資源。擁有一大批性能先進、功能齊全的學科設備,如MTS試驗系統(tǒng)、10000kN電液伺服壓剪試驗機、風洞試驗系統(tǒng)、RIS-K2微變形檢測系統(tǒng)、大容量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TDS-303、艮泰并行計算平臺等。
序號 |
研究方向 |
1 |
動力學與控制 |
2 |
工程力學 |
3 |
固體力學 |
4 |
流體力學 |
二 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心理與體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本學科專業(yè)領域內(nèi),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掌握基本的力學試驗與測試技能,了解本學科的前沿與發(fā)展動向。對于工程領域內(nèi)的力學問題,能夠正確地建立力學分析模型,能夠運用恰當?shù)牧W理論進行正確的理論分析、或進行數(shù)值求解、或進行試驗研究以總結其規(guī)律。能夠熟練地應用各種力學分析軟件。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熟練地閱讀和翻譯專業(yè)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科技寫作能力。本學科畢業(yè)的研究生能夠在土木、交通、水利、機械等工程領域從事與力學領域相關的科研、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設計等專業(yè)技術工作,或在大專院校擔任力學教師。
三 培養(yǎng)方式
1、培養(yǎng)方式采用課程培養(yǎng)、專業(yè)實踐、學位論文相結合的方式。
2、實行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需要時可配備一名副導師,鼓勵成立導師指導小組。
3、導師指導學生的論文選題、文獻查閱、論文調(diào)研、課題研究、論文撰寫和答辯;負責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 學制與學分
1.學制為3年,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5年。
2.第一學年內(nèi)完成所有課程學習。學位論文研究、撰寫及答辯的時間要求不少于1年。學習成績和科研情況表現(xiàn)特別優(yōu)秀的學術型碩士生,可申請半年或一年提前畢業(yè)。
3.最低學分要求
總學分 |
課程總學分(30學分) |
必修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學分 (6學分) |
學位論文學分(34學分) |
學位基礎課 |
選修 課程 |
教學 科研實踐 |
學術活動 |
開題 報告 |
學位論文 |
公共基礎課 |
專業(yè)基礎課程 |
學科前沿課程 |
70 |
6 |
10 |
1 |
13 |
2 |
2 |
2 |
34 |
五課程設置
課程 類別 |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開課 時間 |
備注 |
學位基礎課 |
公 共 基 礎 課 |
G1211001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2 |
Ⅱ |
必修6學分 |
G1211002 |
自然辨證法概論 |
1 |
Ⅰ |
G1311001 |
綜合英語 |
2 |
Ⅰ |
G1311002 |
學術英語 |
1 |
Ⅱ |
學科前沿課程 |
X0211001 |
力學學科前沿 |
1 |
Ⅰ |
必修1學分 |
學科基礎課程 |
G1011003 |
數(shù)值分析 |
3 |
I |
必修10學分(數(shù)學必修兩門,力學必修兩門) |
G1011001 |
矩陣論 |
3 |
I |
X1011007 |
偏微分方程 |
3 |
I |
X0211002 |
泛函分析與變分法 |
2 |
I |
X0211003 |
彈塑性理論 |
3 |
I |
X0211004 |
連續(xù)介質(zhì)力學 |
2 |
I |
X0211005 |
振動力學 |
2 |
I |
X0211006 |
計算力學 |
2 |
II |
X0211007 |
計算流體力學 |
2 |
I |
選修 課程 |
專業(yè)選修課程 |
X0212001 |
高等結構動力學 |
2 |
I |
至少選13學分 |
X0212002 |
結構穩(wěn)定性 |
1 |
II |
X0212003 |
斷裂與損傷力學 |
2 |
II |
X0212004 |
新型材料的力學理論基礎 |
2 |
II |
X0212005 |
結構非線性理論 |
2 |
II |
X0212006 |
非線性振動 |
2 |
II |
X0212007 |
板殼理論 |
2 |
II |
X0212008 |
薄壁結構力學 |
2 |
II |
X0212009 |
結構動力學優(yōu)化設計及其應用 |
2 |
II |
X0212010 |
模態(tài)分析與參數(shù)識別 |
2 |
II |
X0212011 |
實驗力學與現(xiàn)代測試技術 |
2 |
II |
X0212012 |
復合材料力學 |
2 |
II |
X0212013 |
工程軟件與應用 |
1 |
II |
X0212014 |
計算流體力學 |
2 |
II |
X0212015 |
高級軟件工程 |
2 |
II |
素質(zhì)提升課程 |
G1312001 |
英語口語 |
2 |
II |
|
科技論文寫作方法系列講座 |
1 |
1 |
必修環(huán)節(jié) |
教學(科研)實踐 |
|
2 |
I,II |
|
學術活動 |
|
2 |
III,IV |
|
開題報告 |
|
2 |
III |
|
注:1.英語實行免修申請制度。
2.鼓勵學術型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跨學科選課。每名碩士生可跨一級學科選修不超過兩門跨學科專業(yè)課程。
3.同等學力及跨學科報考的碩士生根據(jù)研究方向補修本學科本科骨干課程2門,補修課程不列入培養(yǎng)計劃,不計學分,由導師和學院負責檢查和審核。
六 必修環(huán)節(jié)及要求
1、教學(科研)實踐 ,計2學分
碩士生應完成一定的教學(科研)實踐環(huán)節(jié),使研究生對本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得到初步訓練。教學(科研)實踐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可以是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助研、助課、輔導課程設計、輔導畢業(yè)設計等,也可以是參加實驗室建設。由指導教師和系主任或實驗室主任負責安排、檢查和指導。
2、學術活動,計2學分
碩士研究生應參加一定的學術活動。學術活動內(nèi)容包括:導師指導下的研討班活動,參加力學系、學院、學校的學術講座等,鼓勵導師資助學生參加有影響的國內(nèi)和國際學術會議。
3、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計2學分
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做開題報告,確定研究課題。開題報告通過者,記2個學分。研究生閱讀文獻應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獻至少20篇以上,近五年文獻要占80%以上。開題報告一般應在第三學期完成。開題報告的內(nèi)容應包括:所選碩士學位課題的國內(nèi)外研究概況,解決此問題的各種途徑和方法,并分析各種方法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初步提出自己的研究設想與解決方案。
4、中期篩選
學院組織考核小組,根據(j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現(xiàn)、學習成績、科研能力等三方面的有關材料,分別對研究生進行全面考核。填寫《長沙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中期篩選表》,寫出考核評議意見,交學院擴大會議審查??己送戤吅?,《長沙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中期篩選表》由學院存入研究生個人檔案。中期篩選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學期。
5、學位論文中期檢查
導師應成立學術檢查小組,成員應不少于3人,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進行中期檢查,檢查內(nèi)容包括學位論文工作量是否飽滿、創(chuàng)新性、有無大的問題等。學位論文中期檢查一般應在第四學期末完成。
七 學位論文
參照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有關規(guī)定,并根據(jù)學院的具體情況,對本學科碩士學位論文應達到的學術水平、工作量以及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的要求等,特提出如下要求。
碩士生應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學位(畢業(yè))論文。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對所研究的課題應有新見解,表明作者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使碩士生受到科學研究的全面訓練,培養(yǎng)碩士生從事科學研究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為了保證學位(畢業(yè))論文質(zhì)量,對論文工作應加強過程管理,嚴格執(zhí)行開題報告、論文工作中期檢查和答辯制度。
1、選題要求:
(1)碩士生入學后應在導師指導下,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學科現(xiàn)狀和動向,盡早確定課題方向,制訂論文工作計劃,完成學位(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論文選題報告一般應在第三學期末至第4學期初完成。
(2)研究生論文選題要盡量結合實際工程或導師的科研課題進行。
(3)開題報告內(nèi)容應包括文獻閱讀、選題的應用意義或理論意義、應用范圍、研究工作條件(經(jīng)費、設備等)、研究方法、途徑(實驗方案、數(shù)學物理模型建立)、預期達到的水平、存在的問題等。寫出文獻綜述與選題報告,經(jīng)由碩士生本人作開題報告,由導師及有關成員進行集體評議,寫出書面評議意見,確定論文題目。
2、時間要求
論文工作應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論文工作的時間不得少于1年。
3、論文撰寫要求
(1)論文內(nèi)容一般應包括緒言(課題的提出、目的意義和要解決的問題)、文獻綜述、理論分析,實驗與計算、分析與討論、結論、主要參考文獻目錄等。
(2)碩士學位論文在形式上必須符合《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論文撰寫規(guī)范》的要求。
(3)一般性的文獻綜述、調(diào)查報告和課題設計不宜作為碩士學位論文。
4、發(fā)表論文
碩士研究生在學習期間應在學校認可的正規(guī)學術期刊發(fā)表與研究內(nèi)容相關的學術論文1篇及以上,或在國家級或國際學術會議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篇及以上。發(fā)表的文章應以長沙理工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研究生為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研究生為第二作者。
5、提前答辯條件
研究生提前半年畢業(yè)資格須滿足如下條件之一:①在本學科領域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2篇及以上;②在本學科領域發(fā)表EI源刊學術論文1篇及以上。
研究生提前一年畢業(yè)資格須滿足如下條件之一:①在本學科領域CSCD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2篇及以上;②在本學科領域SCI源刊或在長沙理工大學認定的中文權威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篇。
發(fā)表的文章應以長沙理工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研究生為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研究生為第二作者。
6、答辯
(1)研究生按培養(yǎng)計劃要求,課程考試合格,學滿規(guī)定的學分,學位論文經(jīng)導師初審合格,由本人提出申請,填寫《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學位、畢業(yè)論文答辯申請書》,提交學位論文及其他有關著作、科研成果材料等。
(2)導師在答辯申請書上簽署意見,對論文評閱人、答辯委員會組成和秘書名單、答辯時間的安排等提出建議,并報教研室和學院審查同意答辯申請后,由學院安排答辯有關事宜,并通知導師和申請人進行準備。
(3)碩士學位答辯委員會由3至5人組成,均應具備副教授以上或相當職稱。答辯委員會設主席1人,由副教授以上專家擔任,設秘書1人,指導教師可以是答辯委員會委員,但不擔任主席。答辯委員會應盡量聘請論文評閱人參加。答辯委員會必須堅持學術標準,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每個委員應事先了解論文的內(nèi)容,做好提問準備。委員必須堅持原則,嚴格按照碩士學位論文的要求審查論文,態(tài)度公正。
(4)答辯以公開方式進行,對是否建議授予學位,以不記名投票方式表決,經(jīng)全體委員2/3以上同意,方得通過。決議(包括對論文的學術評語)經(jīng)答辯委員會主席簽字后,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批。
(5)答辯未通過者,經(jīng)答辯委員會同意,可在1年內(nèi)修改后,重新答辯1次。學位論文答辯以公開方式進行,答辯工作應在批準答辯申請后2個月內(nèi)進行完畢。答辯結束后1周內(nèi)應將全部材料送研究生部。學校有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專業(yè),畢業(yè)答辯與學位答辯可合并進行。無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專業(yè),應先進行畢業(yè)答辯,畢業(yè)答辯通過者,再向有學位授予權的相應學科專業(yè)的單位申請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