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管理

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guī)范
2015年10月28日 | 點擊次數(shù):
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guī)范
2015-10-28

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guī)范        

(二O一四年三月修定)    

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人為申請學位而撰寫的學術(shù)論文,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獲得的新成果,是評判學位申請人學術(shù)水平的重要依據(jù)和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科研領(lǐng)域中的重要文獻資料和社會的寶貴財富。為進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zhì)量,規(guī)范學位論文格式,參照國家標準GB7713-87《科學技術(shù)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shù)論文的編寫格式》,結(jié)合我校具體情況,特制訂本規(guī)范。  

一、論文構(gòu)成    

學位論文包括前置部分、正文部分、附錄部分。具體構(gòu)成如下:  

                 

1(或圖2.1

2

·

引言或緒論

正文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正文部分            

2.1

2.2

2.3

·

·

                    2.3.1                                          

          2.3.2                      

·

·

          2.3.2           .1

          2.3.2           .2

·

·

1(或表2.1

2

·

1

2

·

·

·

節(jié)

 

封面

中文內(nèi)封

英文內(nèi)封

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和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插圖索引(必要時)

附表索引(必要時)

符號、標號、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單位、術(shù)語、名詞等注釋表(必要時)

 

前置部分          

     


     

     

     

     

     

     

     

     

     

     

     

     


(加頁眉)    

     

     

     


附錄部分        

附錄A(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附錄B

B.1

·

B.1.1

B.1.2-B 1.2.1

B1

B1

附錄C(非中文撰寫的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附8000字的中文摘要、碩士學位論文附3000字的中文摘要)

     


     

     

     

     

     

         


二、內(nèi)容要求    

2.1  論文封面    

論文題目應準確、鮮明、簡潔,能概括整個論文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內(nèi)容。論文題目中所用到的詞應考慮到為檢索提供特定實用的信息(如關(guān)鍵詞),一般不宜超過30個中文字,若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副標題應處于從屬地位,一般可在題目的下一行用破折號“——”引出。論文題目應避免使用不常用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  

2.2  摘要與關(guān)鍵詞    

2.2.1     摘要    

摘要是論文內(nèi)容的簡要陳述,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應包括本論文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及其理論與實際意義。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圖表,不標注引用文獻編號。避免將摘要寫成目錄式的內(nèi)容介紹。    

2.2.2     關(guān)鍵詞    

關(guān)鍵詞是供檢索用的主題詞條,應采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nèi)容的通用技術(shù)詞條(參照相應的技術(shù)術(shù)語標準)。關(guān)鍵詞一般列38個,按詞條的外延層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2.3  論文正文              

論文正文包括引言(或緒論)、論文主體及結(jié)論等部分。    

2.3.1     引言(或緒論)    

引言(或緒論)一般作為第1章。引言(或緒論)應包括:本研究課題的學術(shù)背景及理論與實際意義;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本研究課題的來源及主要研究內(nèi)容。    

2.3.2     論文主體    

論文主體是學位論文的主要部分,應該結(jié)構(gòu)合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文字簡練、通順。理學、工學的學位論文主體應包括研究內(nèi)容的總體方案設(shè)計及論證、可行性分析、理論分析、實驗結(jié)果及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等。管理學和人文社會學科的論文主體應包括對研究問題的論述及系統(tǒng)分析,比較研究,模型或方案設(shè)計,案例論證或?qū)嵶C分析,模型運行的結(jié)果分析或建議、改進措施等。    

2.3.3     結(jié)論    

學位論文的結(jié)論單獨作為一章排寫,但不加章號。    

結(jié)論是對整個論文主要成果的總結(jié)。在結(jié)論中應明確指出本研究內(nèi)容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或創(chuàng)新性理論(含新見解、新觀點),對其應用前景和社會、經(jīng)濟價值等加以預測和評價,并指出今后進一步在本研究方向進行研究工作的展望與設(shè)想。結(jié)論內(nèi)容一般在2000字左右(以漢字計)。    

2.4  參考文獻  

按文中出現(xiàn)的順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博士學位論文參考文獻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文獻不少于40篇,碩士學位論文參考文獻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獻不少于10篇,專業(yè)學位碩士學位論文參考文獻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獻不少于5篇。    

2.5  致謝  

對導師和給予指導或協(xié)助完成學位論文工作的組織和個人表示感謝。內(nèi)容應簡潔明了、實事求是。對課題給予資助者應予感謝。    

2.6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學位論文后應列出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含已錄用,并有錄用通知書的)與學位論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學術(shù)論文。    

                 

                 

三、書寫規(guī)定    


3.1  論文文字    

除外語類專業(yè)外,一般用中文撰寫。非中文撰寫的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至少要有8000字以上的詳細中文摘要,碩士學位論文至少要有3000字以上的詳細中文摘要。詳細中文摘要作為論文附錄。    

3.2  論文字數(shù)    

博士學位論文5-8萬字,碩士學位論文3-5萬字。    

3.3  論文書寫    

學位論文必須在計算機上輸入、編排并打印在標準A4紙(210 ×297mm)幅面白紙上,封面、中文內(nèi)封、英文內(nèi)封、原創(chuàng)性聲明和使用授權(quán)書采用單面印刷,從中文摘要開始采用雙面印刷。  

摘要、插圖和附表索引及符號表等正文前置部分的頁碼用羅馬數(shù)字連續(xù)編排,正文以后的頁碼用阿拉伯數(shù)字編排。    

學位論文的論文內(nèi)封、摘要,都要求用中、英文兩種文字給出,編排上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3.4  摘要    

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字數(shù)(以漢字計)為1200字左右,碩士學位論文摘要的字數(shù)為600字左右,以能將規(guī)定內(nèi)容闡述清楚為原則。摘要頁不需寫出論文題目。    

英文摘要與中文摘要的內(nèi)容應完全一致,在英文語法、用詞上應正確無誤。    

3.5  目錄    

目錄應包括論文中全部章節(jié)的標題及頁碼,含: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圖索引(必要時)    

附表索引(必要時)    

符號表等(必要時,采用國家標準規(guī)定符號者可略去此表)    

正文章節(jié)題目(要求編到第3級標題,即 1.1.1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3.6        

   論文正文    


3.6.1     章節(jié)及各章標題    

論文正文分章節(jié)撰寫,每章應另起一頁。各章標題要突出重點、簡明扼要。字數(shù)一般在15字以內(nèi),不得使用標點符號。標題中盡量不采用英文縮寫詞,對必須采用者,應使用本行業(yè)的通用縮寫詞。    

3.6.2     層次    

層次以少為宜,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層次代號建議采用4.7中的格式。    

層次要求統(tǒng)一,但若節(jié)下內(nèi)容無需列條的,可直接列款、項。層次用到哪一層次視需要而定。    

3.6.3    緒論    

緒論(或引言)一般作為第一章,是論文主體的開端。緒論的內(nèi)容應簡要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基礎(chǔ)、研究設(shè)想、研究方法和實驗設(shè)計、預期結(jié)果和意義等。應言簡意賅,不要與摘要雷同,不要寫成摘要的注釋。一般教科書中有的知識,在緒論中不必贅述。  

3.7  引用文獻    

引用文獻標注方式應全文統(tǒng)一,置于所引內(nèi)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5號字體。引用文獻應與文中標注一一對應。幾處地方引用同一個文獻時,文中標注按第一次出現(xiàn)的序號。所引文獻編號用阿拉伯數(shù)字置于方括號中,如:“…成果[1]”。當提及的參考文獻為文中直接說明時,其序號應該用小4號字與正文排齊,如“由文獻[8,1014]可知”。    

不得將引用文獻標注置于各級標題處。    

文科學位論文可采用標注與腳注并行的原則。腳注編號用阿拉伯數(shù)字置于圓圈中,如“…成果”,腳注作頁下注,用小5號字體。    

3.8  名詞術(shù)語  

科技名詞術(shù)語及設(shè)備、元件的名稱,應采用國家標準或部頒標準中規(guī)定的術(shù)語或名稱。標準中未規(guī)定的術(shù)語要采用行業(yè)通用術(shù)語或名稱。全文名詞術(shù)語必須統(tǒng)一。一些特殊名詞或新名詞應在適當位置加以說明或注解。    

采用英文縮寫詞時,除本行業(yè)廣泛應用的通用縮寫詞外,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縮寫詞應該用括號注明英文全文。    

3.9  物理量名稱、符號與計量單位(見附錄11    

3.9.1   物理量的名稱和符號    

物理量的名稱和符號應符合GB31003102-86的規(guī)定。論文中某一量的名稱和符號應統(tǒng)一。    

3.9.2   物理量計量單位    

物理量計量單位及符號應按國務院1984年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及GB31003102執(zhí)行,不得使用非法定計量單位及符號。計量單位符號,除用人名命名的單位第一個字母用大寫之外,一律用小寫字母。    

非物理量單位(如件、臺、人、元、次等)可以采用漢字與單位符號混寫的方式,如“萬t·km”。    

文稿敘述中不定數(shù)字之后允許用中文計量單位符號,如“幾千克至 1000kg   ”。    

表達時刻時應采用中文計量單位,如“上午83刻”,不能寫成“8h45min”。    

3.10  外文字母的正、斜體用法  

物理量符號用斜體,計量單位等符號均用正體。    

3.11  數(shù)字  

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七個單位1987年發(fā)布的《關(guān)于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的試行規(guī)定》,除習慣用中文數(shù)字表示的以外,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數(shù)字。年份一概寫全數(shù),如2000年不能寫成00年。    

3.12  公式    

原則上居中書寫。    

公式序號按章編排,如第1章第一個公式序號為“(1.1)”,附錄A中的第一個公式為“(A.1)”等。    

文中引用公式時,一般用“見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中用斜線表示“除”的關(guān)系時應采用括號,以免含糊不清,如a/(bcosx)。通?!俺恕钡年P(guān)系在前,如acosx/b而不寫成(a/bcosx    

3.13  插表  

表格不加左、右邊線。    

表序一般按章編排,如第1章第一個插表的序號為“表 1.1等。表序與表名之間空一格,表名中不允許使用標點符號,表名后不加標點。表序與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書寫。    

                 

                 

表頭設(shè)計應簡單明了,盡量不用斜線。  


全表如用同一單位,將單位符號移至表頭右上角,加圓括號。    

表中數(shù)據(jù)應正確無誤,書寫清楚。數(shù)字空缺的格內(nèi)加“―”字線(占2個數(shù)字),不允許用“''”、“同上”之類的寫法。    

表內(nèi)文字說明,起行空一格、轉(zhuǎn)行頂格、句末不加標點。    

3.14  插圖  

圖包括曲線圖、結(jié)構(gòu)圖、示意圖、圖解、框圖、流程圖、記錄圖、布置圖、地圖、照片、圖版等。  

插圖應與文字緊密配合,文圖相符,技術(shù)內(nèi)容正確。選圖要力求精練。    

插圖與其圖題為一個整體,不得拆開排寫于兩頁。插圖處的該頁空白不夠排寫該圖整體時,可將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寫,將圖移至次頁最前面。    

3.14.1     制圖標準  

插圖應符合國家標準及專業(yè)標準。    

機械工程圖:采用第一角投影法,嚴格按照GB44574460-84,GB131-83《機械制圖》標準規(guī)定。    

電氣圖:圖形符號、文字符號等應符合有關(guān)標準的規(guī)定。    

流程圖:原則上應采用結(jié)構(gòu)化程序并正確運用流程框圖。    

對無規(guī)定符號的圖形應采用該行業(yè)的常用畫法。    

3.14.2     圖題及圖中說明    

每個圖均應有圖題(由圖號和圖名組成)。圖號按章編排,如第1章第1圖的圖號為“圖 1.1等。圖題置于圖下,有圖注或其他說明時應置于圖題之上。圖名在圖號之后空一格排寫。引用圖應說明出處。在圖題右上角加引用文獻號。圖中若有分圖時,分圖號用a)、b)等置于分圖之下。    

圖中各部分說明應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圖除外)或數(shù)字項號,各項文字說明置于圖題之上(有分圖題者,置于分圖題之上)。    

3.14.3     坐標單位  

有數(shù)字標注的坐標圖,必須注明坐標。    

                 

                 

3.15  參考文獻    


3.15.1    參考文獻書寫格式及示例    

參考文獻書寫格式應符合G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常用參考文獻編寫項目和順序規(guī)定如下:    

1)學術(shù)著作文獻    

[序號] 作者(3人以內(nèi)全部寫上,3人以上只寫3人再加等或et al,作者之間用“,”號). 書名[M]. 譯者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頁    

示例:    

[1]  張直明,張言,陳北雄. 滑動軸承的流體動力潤滑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04-105

[2]  Mitchell A L. 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lgorithms[M]. Cambridge : MIT Press,1996, 35-40    

2)學術(shù)期刊文獻    

[序號] 作者(3人以內(nèi)全部寫上,3人以上只寫3人再加等或et al,作者之間用“,”號). 文章名[J]. 學術(shù)刊物名,年,卷號(期號):引用部分起止頁    

示例:    

[1]  陳斌,李有泉. 介觀耦合電路的量子壓縮效應[J]. 科學通報,1996,4114):1275-1277

[2]  Chen D H, Bogy D B, Wang K C, et al. Singular stress field near the corner of jointed dissimilar materials[J].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1993,60(3):607-613

3)學術(shù)會議文獻    

[序號] 作者(3人以內(nèi)分部寫上,3人以上只寫3人再加等或et al,作者之間用“,”號). 文章名[A]. 見(英文用in): 論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頁    

示例:    

[1]  田榮. 連續(xù)與非連續(xù)變形分析的流形方法及其在土力學中的應用[A]. 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八屆全國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 北京:萬國學術(shù)出版社,199951-53

[2]  Melbourne C. Load relieving systems[A]. In: Proc of Int Conf on Non-conventional Structures[C]. London ,1987,93-95

4)學位論文參考文獻    

[序號] 作者. 學位論文題目[D].[學校及學位論文級別]. 保存地點:保存單位,答辯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頁    

示例:    

[1]  張筑生. 微分半動力系統(tǒng)的不變集[D][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北京:北京大學數(shù)學系數(shù)學研究所,1995,60-65

[2]  Gaims R. B. 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solid oxygen[D]:[dissertation]. Berkeley : Univ. of California ,1965,89-91    

5)專利文獻    

[序號] 專利申請者. 專利題名[P]. 專利國別.專利號.授權(quán)日期(年--日)    

示例:    

[9]  姚光起. 一種氧化鋯材料的制備方法[P]. 中國專利. 891056088,   1980-07-03      

6)技術(shù)標準    

[序號] 標準代號.標準名稱[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    

[1]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7)報紙文章    

[序號]作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

示例:    

[11]  福軒. 中國汽車工業(yè)核心競爭力評析[N]. 中國機電日報, 2002-04-20

8)電子文獻    

[序號] 作者.電子文獻題名[文獻類型/載體類型].文獻網(wǎng)址或出處,發(fā)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示例:    

[10]  姚伯元.中國學術(shù)期刊標準化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工程[EB/OL].


9)報告    

[序號] 作者.文獻題名[R].報告地:報告會主辦單位,年份 

示例:    

[9]馮西橋.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shù)設(shè)計研究院,1997

3.15.2     參考文獻正文中標注    

1)標注格式:引用參考文獻標注方式應全文統(tǒng)一,標注的格式為[序號],放在引文或轉(zhuǎn)述觀點的最后一個句號之前,所引文獻序號用小4Times New Roman體、以上角標形式置于方括號中,如:“…成果[1]  

2)序號:標注的序號可選擇如下兩種方式之一:根據(jù)在正文中被首次引用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遞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順序遞增。如一篇論著在論文中多處引用時,以第一次出現(xiàn)的序號為準;當某一論述同時引證多篇參考文獻時,應采用[1, 2…]的格式,標注方括號中的序號按增序排列。  

3當提及的參考文獻為文中直接說明時,其序號應該與正文排齊,如由文獻[8, 10-14]可知:。  

3.15.3     參考文獻類型及標識    

根據(jù)GB3469規(guī)定,對各類參考文獻應在題名后用方括號加單字母方式加以標識。  

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tǒng)文獻類型及標識,見表1。  

非紙張型載體的電子文獻類型及標識:對于數(shù)據(jù)庫(Database)、計算機程序(Computer Program)、光盤圖書(Monograph on CD-ROM)、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非紙張型載體的電子文獻類型的標識,見表2。  

     

1  傳統(tǒng)文獻的類型標識    

參考文獻類型      

期刊文章(Journal)

專著(Monograph)

論文集(Conferennce Proceeding)

(單篇論文)      

學位論文(Dissertation)

專利      

(Patent)

類型標識      

J

M

C

A

D

P

參考文獻類型      

標準      

(Standard)

報紙文章(Newspaper)

報告      

(Report)

資料匯編(General)

其它文獻      

       

類型標識      

S

N

R

G

Z

       

     

2  電子文獻的類型標識    

參考文獻類型      

數(shù)據(jù)庫      

計算機程序      

圖書      

電子公告      

類型標識      

DB

CP

M

EB

   

3.16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在附錄A中列出,書寫格式與參考文獻同。    

對需要收錄于學位論文中且又不適合書寫于正文中的附加數(shù)據(jù)、資料、詳細公式推導、計算機程序等有特色的內(nèi)容,可做為附錄排寫,序號采用“附錄B”、“附錄C”、“附錄D”……等依次排列。    

非中文撰寫的學位論文,其詳細中文摘要作為論文附錄,排在最后,注意要標明論文中文題目。    

附錄應有標題。    

3.17  注釋    

學位論文中有個別名詞或情況需要解釋時,可加注說明,注釋可用頁末注(將注文放在加注頁稿紙的下端)或篇末注(將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用行中注(夾在正文中的注)。注號用阿拉伯數(shù)字上標標注,如:1    

   

四、打印要求    

4.1  頁面設(shè)置    

4.1.1   頁邊距及行距    

學位論文的頁面邊距上下左右各為25mm

章、節(jié)、條三級標題為單倍行距,段前、段后各設(shè)為0.5行(即前后各空0.5行)    

正文為1.5倍行距,段前、段后無空行(即空0行)。    

4.1.2   頁眉頁腳    

頁眉標注從論文主體部分(緒論、正文、結(jié)論)開始。頁眉分奇、偶頁標注,其中偶數(shù)頁的頁眉為    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奇數(shù)頁的頁眉為章序及章標題,例如:  第三章   城市道路的景觀設(shè)計研究   。頁眉的上邊距為15mm,在版心上邊線加一行1.5磅粗的實線,其上居中打印頁眉;頁腳的下邊距為15mm。頁眉的標注樣例見附錄13。  

4.2  字體和字號    

論文題目:2號黑體,居中    

各章標題:小2號黑體,上下各空一行    

各節(jié)一級標題:小3號黑體,上下各空 12    

各節(jié)的二級標題:4號黑體,上下各空6    

各節(jié)的三級標題:小4號黑體,上下各空6    

款、項:小4號黑體    

正文:小4號宋體    

頁眉:五號宋體,居中    

頁碼:五號宋體,居中    

數(shù)字和字母: Times New Roman    

4.3  封面及內(nèi)封    

4.3.1     封面    

博士(附錄1)、學術(shù)碩士(附錄2)、專業(yè)碩士(附錄3)、同等學力(附錄4)、高校教師(附錄5)申請碩士的學位論文封面已給出相應的固定格式(格式可在研究生部網(wǎng)頁下載)。以下為填寫項目及字體要求:    

學校代號:10536,小4號黑體字    

分類號:進入網(wǎng)站查詢,小4號黑體字    

密級、學號(同等學力采用受理單編號):小4號黑體字    

學位申請人、所在學院、指導教師、學科專業(yè)、專業(yè)學位類別、專業(yè)學位領(lǐng)域、研究方向、論文提交日期等:所填內(nèi)容用小4號宋體。    

4.3.2     中文內(nèi)封    

中文內(nèi)封分為學術(shù)學位內(nèi)封(附錄6)和專業(yè)學位內(nèi)封(附錄7    

學校代號、密級、學號(同等學力采用受理單編號):小4號黑體  

論文題目:2號黑體    

學位申請人、所在學院、指導教師、學科專業(yè)、專業(yè)學位領(lǐng)域、論文提交日期、論文答辯日期、答辯委員會主席:所填內(nèi)容用小4號宋體    

4.3.3     英文內(nèi)封(附錄8    

論文題目:小3Times New Roman體,作者姓名、作者獲學位情況、學位論文級別、學科門類、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名稱、學校名稱、導師姓名及職稱、論文提交日期等字體均采用小4Times New Roman體。    

學術(shù)學位、同等學力及高校教師填寫的學科門類分為理學、工學、哲學、經(jīng)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農(nóng)學、醫(yī)學、軍事學,其對應的英文名稱分別為:Science、Engineering、Philosophy、Economics、Law、Management、EducationLiterature、HistoryAgriculture、Medical Science、Military  Science    

我校已有學位授予權(quán)的專業(yè)學位名稱中英文對照如下:    

工程碩士             Master of Engineering    

應用統(tǒng)計碩士         Master of Applied Statistics    

資產(chǎn)評估碩士         Master of Valuation    

翻譯碩士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工商管理碩士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會計碩士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工程管理碩士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4.4 原創(chuàng)性聲明和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見附錄9    

學位論文必須在內(nèi)封后加上一頁“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和“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聲明和授權(quán)書簽名處應以簽名的形式,不要打印。    

4.5 摘要及關(guān)鍵詞    

摘要題頭應居中,中文摘要字樣如下:    

    2號黑體)    

然后隔行書寫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號宋體1.5倍行距    

摘要文字之后隔一行頂格(齊版心左邊線)印有:    

關(guān)鍵詞:       ;詞       ;…   ;詞    

   


(小4號黑體)   (關(guān)鍵詞3-8個,小4號黑體字,最后的關(guān)鍵詞后不用加標點)    

英文摘要字樣為:    

ABSTRACT(小2Times New Roman加粗)  

然后隔行書寫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    

摘要文字之后隔一行頂格(齊版心左邊線)印有:    

Key Words      ;      ;…   ;    

   


(4Times New Roman加粗)

附錄中非中文撰寫的學位論文的詳細中文摘要,用小2號黑體居中書寫中文標題,摘要內(nèi)容用小4號宋體。    

4.6  目錄(見附錄10    

目錄中各章題序及標題用4號黑體,其余用小4號宋體。    

4.7  正文層次    

正文層次的編排建議用以下格式。    

層次代號及說明    


   

       

         

         

節(jié)        

       

         

       

         

         

       

第□章  □□……□        

X1  □□……□        

X11  □□……□        

         

X111  □□……□         

         

         

1.□□…□         

□□…□□…□□        

         

1)□□…□  □□…□□…□□□□……        

居中排        

章編號用大寫數(shù)字        

頂格,X為章編號,用阿拉伯數(shù)字        

         

不接排        

         

不接排        

         

         

         

不接排        

接排        

         

版心左邊線                         版心右邊線    

各層次題序及標題不得置于頁面的最后一行(孤行)。    

4.8  公式    

公式序號的右側(cè)符號與右邊線頂邊排寫。    

公式較長時最好在等號“=”處轉(zhuǎn)行,如難實現(xiàn),則可在+、―、×、÷運算符號處轉(zhuǎn)行,轉(zhuǎn)行時運算符號僅書寫于轉(zhuǎn)行式前,不重復書寫。    

公式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物理量應給予注釋。    

4.9  論文印刷與裝訂    

學位論文前置部分(即從中文內(nèi)封開始到正文之前)一律單面印刷,正文部分(即從第一章)開始雙面印刷。致謝與附錄應單面起頁雙面印刷。    

學位論文封面要求用白色銅板紙。    

                 

                 

4.10 電子版學位論文    


學位申請人員除按規(guī)定印刷論文外,全日制研究生還應向圖書館提交學位論文電子版和和紙質(zhì)版,具體程序為:學生先在圖書館的論文提交系統(tǒng)http://210.43.194.100:8001/paper/submit1.jsp中提交論文電子版(只提交正文,無須中英文長摘要),然后將紙質(zhì)論文(1份)提交圖書館信息部。    

   

   

   

附錄1-6:封面示例    

附錄7-8:中文內(nèi)封示例    

附錄9:英文內(nèi)封示例    

附錄10: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和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    

附錄11:目錄示例    

附錄12:物理量名稱、物理量符號、計量單位、有關(guān)數(shù)字用法規(guī)定    

附錄 13:論文主體部分示例    

附錄 14:學位論文頁眉樣例  

         

         

         

         


         

 

附錄1    博士學位論文封面示例

學校代號      10536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博士學位論文  

     

WIM系統(tǒng)中輪重動態(tài)檢測的研究    

         

                                                

         

學位申請人姓名        用小四號宋體             

所在學院        用小四號宋體             

導師姓名及職稱        用小四號宋體             

      業(yè)        用小四號宋體             

              用小四號宋體             

論文提交日期        用小四號宋體             

         


     

 

附錄2    全日制學術(shù)學位碩士學位論文封面示例

     


     


學校代號    10536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碩士學位論文  

     

WIM系統(tǒng)中輪重動態(tài)檢測的研究    

                                                

         

         

學位申請人姓名        用小四號宋體             

所在學院        用小四號宋體             

              用小四號宋體             

      業(yè) 用小四號宋體(與錄取通知書一致)  

              用小四號宋體             

論文提交日期        用小四號宋體             

         

     

 

附錄3    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學位論文封面示例

     


     

     


學校代號    10536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學位論文  

     

WIM系統(tǒng)中輪重動態(tài)檢測的研究    

                                                

         

         

學位申請人姓名        用小四號宋體             

所在學院        用小四號宋體              

專業(yè)學位類別 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等(小四號宋體)    

專業(yè)學位領(lǐng)域        用小四號宋體             

校內(nèi)導師姓名及職稱        用小四號宋體             

校外導師姓名及職稱        用小四號宋體             

論文提交日期        用小四號宋體         

     

     

 

附錄4    非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學位論文封面示例

                 

     


     


學校代號    10536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非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學位論文  

     

WIM系統(tǒng)中輪重動態(tài)檢測的研究    

                                                

         

         

學位申請人姓名        用小四號宋體             

所在學院        用小四號宋體             

專業(yè)學位類別 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等(小四號宋體)    

專業(yè)學位領(lǐng)域        用小四號宋體             

校內(nèi)導師姓名及職稱        用小四號宋體             

校外導師姓名及職稱        用小四號宋體             

論文提交日期        用小四號宋體         

     

         

 

附錄5    同等學力碩士學位論文封面示例

     



學校代號    10536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同等學力碩士學位論文  

     

WIM系統(tǒng)中輪重動態(tài)檢測的研究    

                                                

         

         

學位申請人姓名        用小四號宋體             

所在學院        用小四號宋體             

              用小四號宋體             

      業(yè)        用小四號宋體             

              用小四號宋體             

論文提交日期        用小四號宋體             

     

     

     

     

     

 

附錄6    高校教師碩士學位論文封面示例

     


     


學校代號    10536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小四黑體         

         

         

     

       

     

高校教師碩士學位論文  

     

WIM系統(tǒng)中輪重動態(tài)檢測的研究    

                                                

         

         

         

學位申請人姓名        用小四號宋體             

所在學院        用小四號宋體             

              用小四號宋體             

      業(yè)        用小四號宋體             

              用小四號宋體             

論文提交日期        用小四號宋體             

     

         

附錄7    學術(shù)學位中文內(nèi)封示例    

     

     

學校代號10536

學號  

密級    

         

         

長沙理工大學博/碩士學位論文    

     

WIM系統(tǒng)中輪重動態(tài)檢測的研究    

     

     

     

     

     

     

學位申請人姓名         小四號宋體    

               小四號宋體    

                   小四號宋體    

專業(yè)名稱            小四號宋體    

論文提交日期               小四號宋體  

論文答辯日期         小四號宋體  

答辯委員會主席               小四號宋體    

         


附錄8    專業(yè)學位中文內(nèi)封示例    

     

     

學校代號10536

學號  

密級    

         

         

長沙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WIM系統(tǒng)中輪重動態(tài)檢測的研究    

     

     

     

     

     

     

學位申請人姓名         小四號宋體    

               小四號宋體    

                   小四號宋體    

專業(yè)學位領(lǐng)域            小四號宋體    

論文提交日期               小四號宋體  

論文答辯日期         小四號宋體  

答辯委員會主席               小四號宋體    

         

         

         

         

         

附錄9     英文內(nèi)封示例  

     

     

The Research on Wheel Load Dynamic Detecting of

  Weigh-in-Motion Systems

     

 

論文題目

     



by

   

作者姓名,姓全部要大寫

LIU Changjiang


     

  B.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1995

  M.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1999

   

如為碩士學位論文,則改為thesi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已獲學位情況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如為學術(shù)型碩士學位則改為Master

    Doctor of Science


 

學科門類

in


     Discipline of Vehicle Operation Engineering

 

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名稱

in


專業(yè)學位無學科門類,直接填寫專業(yè)學位英文名稱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upervisor

  Professor Wang Xiong

 

導師姓名

October,2001    


附錄10      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    

長沙理工大學    

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  

     

作者簽名:                                         日期:            

     

     

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    

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guān)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guān)部門或機構(gòu)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quán)長沙理工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同時授權(quán)中國科學技術(shù)信息研究所將本論文收錄到《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并通過網(wǎng)絡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  

本學位論文屬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quán)書。  

2 、不保密□。  


(請在以上相應方框內(nèi)打“√”)  

     

作者簽名:                                  日期:            

     

導師簽名:                                  日期:            


附錄11     目錄示例    

   

目錄(3號黑體)    

   

   

前言(小4號黑體)(必要時)…………………………………………………………  

摘要(小4號黑體)…………………………………………………………………………  

Abstract(小4號)…………………………………………………………………………  

第一章  緒言(4號黑體)    

    1.1  ××××(小4號宋體) ……………………………………………………1    

1.2  ×××× ………………………………………………………………………(2    

1.3  ×××× ………………………………………………………………………(5    

第二章  理論分析    

2.1  ×××× ………………………………………………………………………(6    

2.2  ×××× ………………………………………………………………………(8    

2.3  ×××× ………………………………………… …………………………(10    

第三章  實驗研究.

3.1  實驗材料 ……………………………………………………………………(13    

3.2  實驗裝置 ……………………………………………………………………(15    

3.3  實驗結(jié)果 ……………………………………………………………………(17    

第四章  數(shù)值計算與仿真    

4.1        ×××× ……………………………………………………………………(21    

4.2        ×××× …………………………………………………………………(23    

4.3        ×××× …………………………………………………………………(25    

第五章    結(jié)果分析與結(jié)論(討論)    

5.1        ×××× …………………………………………………………………(28    

5.2        ×××× ……………………………………………………………………(30    

5.3        ×××× ………………………………………………………………(31    

參考文獻………………………………………………………………………………32  

  ……………………………………………………………………………33  

附錄A(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 ……………………………………(37  

附錄B……………………………………………………………………………………(38  

         


附錄12-1    “物理量名稱及符號表”參閱表    

     

                         

—截面積,散熱面積;        

               

—弧柱溫度        

               

—磁感應強度;        

               

—時間;        

               

—剩磁感應強度;        

               

—觸動時間        

               

一飽和磁感應強度;        

               

—運動時間        

               

—電容;        

               

—電壓;        

               

—彈簧剛度,比熱容;        

               

—陽極壓極;        

               

—直徑;        

               

—陰極壓降;        

               

—電場強度        

               

—釋放電壓;        

               

—電子電荷;        

               

—電抗;        

               

—力;        

               

—磁抗;        

               

吸力;        

               

—鐵心磁抗;        

               

—斥力;        

               

—電阻抗;        

               

—反力;        

               

—磁阻抗;        

               

—頻率,電路振蕩頻率;        

               

—鐵心磁阻抗;        

               

—電導;        

               

—電阻溫度系數(shù)        

               

—磁場強度        

               

—恢復電壓振幅系數(shù);        

               

—矯頑磁力;        

               

—氣隙長度,介質(zhì)損耗角;        

               

—電流;        

               

—溫度;        

               

—觸動電流;        

               

—周圍介質(zhì)溫度;        

               

—釋放電流;        

               

—磁導;        

               

—電流密度;        

               

—熱導率,單位長度漏磁導;        

               

—反饋系數(shù);        

               

—磁導率;        

               

—返回系數(shù);        

               

—相對磁導率        

               

—匝數(shù);        

               

—真空磁導率;        

               

—功率;        

               

—電阻率;        

               

—導體截面周長;        

               

—漏磁系數(shù);        

               

—功率過載系數(shù);        

               

—溫升,電弧時間常數(shù);        

               

—電流過載系數(shù);        

               

—穩(wěn)定溫升        

               

—熱流,熱量;        

               

—磁通;        

               

—電阻;        

               

—釋放磁通;        

               

—膜電阻;        

               

—電壓和電流的相角差;        

               

—電弧電阻,孤柱電阻;        

               

—磁鏈        

               

—接觸電阻;        

                 

                 

   


附錄12-2   物理量名稱及符號(摘自GB3102. 16-86)

   

     

         

     

         

時間和空間        

             

    數(shù)      

     

[平面]      

             

圓波數(shù),角波數(shù)      

     

     

             

振幅級差,場級差      

     

         

             

功率級差      

     

         

             

阻尼系數(shù)      

     

         

             

對數(shù)減縮率      

     

         

             

衰減系數(shù)      

     

         

             

相位系數(shù)      

     

         

             

傳播系數(shù)      

     

程長,距離      

             

             

             

         

               

         

             

體積,容積      

             

質(zhì)         

     

時間,時間間隔,      

             

         

     

持續(xù)時間      

             

相對密度      

     

     

             

比容,(比體積)      

     

角加速度      

a

     

     

         

u,                                 c        

     

     

     

a

         

     

重力加速度,        

g

動量矩,角動量      

     

自由落體加速度      

g        

轉(zhuǎn)動慣量      

      F

             

             

     

     

           

             

         

     

         

             

引力常數(shù)      

     

時間常數(shù)      

             

         

     

         

             

轉(zhuǎn)矩,力偶矩      

     

轉(zhuǎn)速,旋轉(zhuǎn)頻率      

             

壓力,壓強      

     

角頻率,圓頻率      

             

     

     

         

             

切應力,(剪應力)      

     

線應變        

             

熱流[]密度        

             

     


     

(續(xù)表)  

       

           

       

           

切應變,(剪應變)        

               

熱導率,(導熱系數(shù))        

               

體積應變        

               

傳熱系數(shù)        

               

泊 松 比        

               

[]傳熱系數(shù)        

               

彈性模量        

               

熱絕緣系數(shù)        

               

切變模量,(剪變模量)        

               

           

               

體積模量        

               

熱擴散率        

               

壓縮系數(shù)        

               

           

               

[截面]慣性矩        

               

比 熱 容        

               

[截面]極慣性矩        

               

比熱[]        

               

截面系數(shù)        

               

定熵指數(shù)        

               

摩擦系數(shù)        

               

       

               

[動力]粘度        

               

           

               

表面張力        

               

       

               

       

       

比 內(nèi) 能        

       

[]

               

           

               

勢能,位能        

       

         

         

           

                 

電學與磁學          

         

           

               

           

               

質(zhì)量流量        

               

電荷[]

       

體積流量        

               

電荷[]密度        

               

         

         

電荷面密度        

               

             

         

電場強度        

               

熱力學溫度        

               

電位,(電勢)        

               

攝氏溫度        

               

電位差,(電勢差)電壓        

               

[]脹系數(shù)        

               

電 動 勢        

               

[]脹系數(shù)        

               

電通[]密度,電位移        

               

相對壓力系數(shù)        

               

電通[],電位移通量        

               

壓力系數(shù)        

               

           

               

壓 縮 率        

               

         

         

熱,熱量        

               

         

         

熱 流 量        

               

         

         

     


(續(xù)表)  

     

 

     

         

     

         

電流密度        

             

光出射度        

             

 

電流線密度        

             

[]照度        

             

 

磁場強度        

             

曝 光 量        

             

 

磁位差,(磁勢差)        

             

光視效能        

             

 

磁通勢,磁動勢        

             

光視效率        

             

 

磁通[]密度        

             

拆 射 率        

             

 

磁感應強度        

             

       

       

 

磁通[]

             

       

       

 

磁導率        

             

           

             

 

 

[直流]電阻        

             

[]功率        

             

 

[直流]電導        

             

聲能通量        

             

 

電 阻 率        

             

聲強[]

             

 

電 導 率        

             

聲阻抗率        

             

 

           

             

[]特性阻抗        

             

 

           

             

聲 阻 抗        

             

 

阻抗,(復數(shù)阻抗)        

             

           

             

 

           

             

           

             

 

[交流]電阻        

             

聲 質(zhì) 量        

             

 

導納,(復數(shù)導納)        

               

聲 導 納        

             

 

           

               

           

               

 

[交流]電導        

             

           

             

 

           

             

損耗系數(shù)        

             

 

電能[]

             

反射系數(shù)        

             

 

       

       

透射系數(shù)        

             

 

       

       

吸聲系數(shù)        

             

 

發(fā)光強度        

             

隔聲量,傳聲損失        

             

 

光通量        

             

吸 聲 量        

             

 

光量        

             

響 度 級        

             

 

[]亮度        

             

           

             










   


附錄1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   1984                 2                 27           國務院公布)    

     

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以下簡稱法定單位)包括:  

1)國際單位的基本單位:見表1;  

2)國際單位制的輔助單位:見表2  

3)國際單位制中具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見表3;  

4)國家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見表4;  

5)由以上單位構(gòu)成的組合形式的單位;  

6)由詞頭和以上單位構(gòu)成的十進倍數(shù)和分數(shù)單位(詞頭見表5)。  

法定單位的定義、使用方法等,由國家計量局另行規(guī)定。  

1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量的名稱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m

質(zhì)         

千克(公斤)      

kg

         

     

s

         

[]

A

熱力學溫度      

[爾文]

K

物質(zhì)的量      

[]

mol

發(fā)光強度      

[德拉]

cd

     

2  國際單位制的輔助單位  

量的名稱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平面角      

       

rad

立體角      

球面度      

sr        

     

3  國際單位制中具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  

量的名稱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其它表示實例      

頻率      

[]

Hz

s-1        

力;重力      

[]

N

kg·m/s2

壓力,壓強;應力      

[斯卡]

Pa

N/m2

能量;功;熱量      

[]

J

N·m

功率;輻射通量      

[]

W

J/s

電荷量      

[]

C

A·s

電位;電壓;電動勢      

[]

V

W/A

電容      

[]

F

C/V

電阻      

[]

Ω      

V/A

     

(續(xù)表)  

量的名稱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其它表示實例      

電導      

西[門子]

S

A/V

磁通量      

[]

Wb

V·s

磁通量密度;磁感應強度      

[斯拉]

T

Wb/m2

電感      

[]

H

Wb/A

攝氏溫度      

攝氏度      

     

             

光通量      

[]

lm

cd·sr

光照度      

[克斯]

lx

lm/m2

放射性活度      

貝可[勒爾]

Bq

S-1

吸收劑量      

[]

Gy

J/kg

劑量當量      

[活特]

Sv

J/kg

     

4  國際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  

量的名稱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換算關(guān)系和說明      

       

     

[]      

天(日)      

min

h

d

1 min=60s

1 h=60min=3 600s

1 d=24h=86 400s

平面角      

[]      

             

[]      

     

()

       

()      

º      

1=(π/648 000)rad

(π為圓周率)

1=60=(π/10 800rad

1º=60=(π/180)rad        

旋轉(zhuǎn)速度      

轉(zhuǎn)每分      

r/min

1 r/min=(1/60)s-1

       

海里      

n mile

1 n mile =1 852m (只用于航程)

       

節(jié)      

kn

1 kn =1 n mile/h

=(1 852/3 600)m/s

(只用于航程)

質(zhì)       

     

原子質(zhì)量單位      

t        

u

1 t= 10                 3kg

1 u=331.660 565 5×10 -27kg        

       

     

L,(1)

      1 L       =1dm3=10 -3kg

     

電子伏      

eV        

1 eV1.602 189 2×10-19J      

       

分貝      

DB

             

線密度      

[克斯]

      tex                

1 tex = 1 g /km

     


5   用于構(gòu)成十進倍數(shù)和分數(shù)單位的詞頭    

所表示的因數(shù)      

詞頭名稱      

詞頭符號      

1018        

[可薩]

E

1015        

[]

P

1012        

[]

T

109        

[]

G

106        

     

M

103        

     

k

102        

     

h

101        

     

da

10-1        

     

d

10-2        

     

c

10-3        

     

m

10-6        

     

ц      

10-9        

[]

n

10-12        

[]

p

10-15        

[母托]

f

10-18        

[]

a

注:  

    1.周、月、年(年的符號為a)為一般常用時間單位。  

    2[  ]內(nèi)的字,是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可以省略的字。  

    3.( )內(nèi)的字為前者的同義詞、  

    4.角度單位度、分、秒的符號不處于數(shù)字后時,用括號。  

5.升的符號中,小寫字母1為備用符號。  

6r為“轉(zhuǎn)”的符號。  

7.人民生活和貿(mào)易中,質(zhì)量習慣稱為重量。  

8.公里為千米的俗稱,符號為km。  

9104稱為萬,108稱為億,1012稱為萬億,這類數(shù)詞的使用不受詞頭名稱的影響,但不應與詞頭混淆。  

說明:法定計量單位的使用,可查閱1984年國家計量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方法》。  


附錄12-4    有關(guān)數(shù)字用法的規(guī)定  

   

按《關(guān)于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的試行規(guī)定》( 1987年     1月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7個單位公布),除習慣用中文數(shù)字表示的以外,一般數(shù)字均用阿拉伯數(shù)字。  

1)公歷的世紀、年代、年、月、日和時刻一律用阿拉伯數(shù)字,如20世紀,80年代,43/4刻等。年號要用四位數(shù),如1989年,不能用89年。  

2)記數(shù)與計算(含正負整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百分比、約數(shù)等)一律用阿拉伯數(shù)字,如3/4,4.5%,10個月,500多種等。  

3)一個數(shù)值的書寫形式要照顧到上下文。不是出現(xiàn)在一組表示科學計量和具有統(tǒng)計意義數(shù)字中的一位數(shù)可以用漢字,如一個人,六條意見。星期幾一律用漢字,如星期六。鄰近兩上數(shù)字并列連用,表示概數(shù),應該用漢字數(shù)字,數(shù)字間不用頓號隔開,如三五天,七八十種,四十五六歲,一千七八百元等。  

4)數(shù)字作為詞素構(gòu)成定型的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等應當使用漢字。如二倍體,三葉蟲,第三世界,“七五”規(guī)劃,相差十萬八千里等。  

55位以上的數(shù)字,尾數(shù)零多的,可改寫為以萬、億為單位的數(shù)。一般情況下不得以十、百、千、十萬、百萬、千萬、十億、百億、千億作為單位。如345 000 000         公里   可改寫為3.45億公里或34 500萬公里,但不能寫為34 500萬公里或345百萬公里。  

6)數(shù)字的書寫不必每格一個數(shù)碼,一般每兩數(shù)碼占一格,數(shù)字間分節(jié)不用分位號“,”,凡4位或4位以上的數(shù)都從個位起每3位數(shù)空半個數(shù)碼(1/4漢字)?!?span lang="EN-US">3 000 000           ,不寫成“3,000, 000,小數(shù)點后的數(shù)從小數(shù)點起向右按每三位一組分節(jié)。一個用阿拉伯數(shù)字書寫的多位數(shù)不能從數(shù)字中間轉(zhuǎn)行。  

7)數(shù)量的增加或減少要注意下列用詞的概念:1)增加為(或增加到)過去的二倍,即過去為一,現(xiàn)在為二;2)增加(或增加了)二倍,即過去為一,現(xiàn)在為三;3)超額80%,即定額為100,現(xiàn)在為180;4)降低到80%,即過去為100,現(xiàn)在為80;5)降低(或降低了)80%,即原來為100,現(xiàn)在為20;6)為原數(shù)的1/4,即原數(shù)為4,現(xiàn)在為1,或原數(shù)為1,現(xiàn)在為0.25  

應特別注意在表達數(shù)字減少時,不宜用倍數(shù),而應采用分數(shù)。如減少為原來的1/2,1/3等。  


附錄13    論文主體部分示例    

第一章  機構(gòu)投資概述  

1.1  機構(gòu)投資的概念和分類  

    所謂機構(gòu)投資者,指在證券市場上,保險基金、養(yǎng)老基金和證券投資基金等以機構(gòu)身份從事證券投資的投資者。機構(gòu)投資則是機構(gòu)投資者在證券市場的投資行為。它通常具有集中性、專業(yè)性、長期性的特點,比較注重理性投資和長期投資,被認為是穩(wěn)定股市的重要力量。機構(gòu)投資者是相對于散戶(即個人投資者)而言的,一般以其擁有的資金量來判斷,投資者在入市時也有明確的分類。  

1.1.1   機構(gòu)投資與機構(gòu)投資者  

    機構(gòu)投資的典型代表是投資基金。投資基金是由多數(shù)投資者出資緩成的,委托專業(yè)管理機構(gòu)進行運作,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按投資領(lǐng)域,可分為證券投資基金和產(chǎn)業(yè)投資基金兩大類。投資于產(chǎn)業(yè)領(lǐng)域中未上市企業(yè)的投資基金,稱為產(chǎn)業(yè)投資基金,其中,投資于未上市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的,稱為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或稱風險投資基金[1]。廣義的機構(gòu)投資包括機構(gòu)投資者的產(chǎn)業(yè)投資和證券投資。本文的討論集中在狹義的機構(gòu)投資,即以證券市場上的機構(gòu)投資為主,第三章也會討論一種特殊的基金——產(chǎn)業(yè)投資和證券投資的融合——風險投資基金。  

我國股市在初期主要以散戶為主體,大戶在當時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從而形成了暴漲暴跌的局面[2]。從1996年開始,各地產(chǎn)生了大量的證券公司及信托投資公司,從而逐漸改變了原有的狀況,券商及投資公司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力量.19953月,國泰基金管理公司與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基金的加盟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主體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已有10多家,管理著36個基金、近千億的資產(chǎn),對我國股市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從19995月至今大行情的形成,除了有國家經(jīng)濟基本面改善的因素外,管理層大規(guī)模發(fā)展基金功不可沒。如:對現(xiàn)有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進行整合重組,擴大券商實力等。除此而外,機構(gòu)投資者中將會出現(xiàn)社保基金、保險基金為主體的基金管理公司。  

   

   

   

附錄14      學位論文頁眉樣例    

頁眉居中置于頁面上部。論文頁碼居中置于頁腳。  

頁眉居中置于頁面上部。論文頁碼居中置于頁腳。  

   

  偶數(shù)頁式樣:                 奇數(shù)頁式樣:  

/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章  緒論      

       

       

       

       

       

       

     

黄色在线网站wwwwww,亚洲一区免费观看,疯狂丑小鸭2,特黄毛片官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