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導師基本信息表 |
||||
1、個人基本信息: |
||||
姓 名:張可榮 |
性 別:男 |
|||
出生年月:1962年5月 |
技術職稱:教授 |
|||
畢業(yè)院校:華東師范大學 |
學歷(學位):學士 |
|||
所在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 |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
聯系方式: |
所在系部: |
|||
2、教育背景: |
||||
起止年限 |
畢業(yè)學校 |
學位類別 |
||
1985年 |
華東師范大學 |
學士學位 |
||
3、目前研究領域或主要研究方向: |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
4、已完成或已在承擔的主要課題: |
||||
主持、參與省部級及以上課題20余項,其中,主持的省級課題主要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動機制研究》《高校師生思想熱點難點問題及相關對策研究》《推動創(chuàng)先爭優(yōu)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取向研究》《高校工會在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研究》等。2013年主持完成中宣部“馬工程”課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生長歷程》;2018年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培育研究》。
|
||||
5、已出版的主要著作: |
||||
主持撰著《解析中國夢》讀物1部4冊;與劉解龍教授合作撰著《勇往直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研究》1部;主編與參編中共黨史、黨的理論和黨的建設以及高校學生黨課和自學能力培養(yǎng)教材6部。 |
||||
6、已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
35年來,先后在《光明日報》《中國高教研究》《中國當代史研究》《文史雜志》刊物和高校學報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先后在《領導科學》《博覽群書》《湖湘論壇》《湘潮》《歷史大觀園》《長沙晚報》等刊物及其它出版物上發(fā)表讀書筆記、教研教改和高校管理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類長短文章100余篇。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1、《李鼎銘還是一位有名中醫(yī)》,《歷史大觀園》1991年第6期,《人民日報》1991年6月23日《每周文摘》版摘登; 2、《岡野進與在華人反戰(zhàn)運動》,《文史雜志》1992年第4期; 3、《毛澤東與陜甘寧邊區(qū)的勞模運動》,《湖南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 4、《延安時代的“懷安詩社”》,《文史雜志》1995年第3期; 5、《在華日人反戰(zhàn)運動興起與發(fā)展的原因初探》,《江漢論壇》1995年第7期,《新華文摘》1995年第11期“論點摘編”,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提錄; 6、《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講道理》,《中國電力教育》,1999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7、《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處理好五個關系》,《思想理論教育》,1999年第10期; 8、《鄧小平對建國30年的科學評價》,《當代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9、《思想政治工作要講求效益》,《中國高教研究》,2000年第10期; 10、《用“三個代表”思想培育高校優(yōu)良校風》,《中國電力教育》,2002年第3期; 11、《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五個重點》,《中國高教研究》,2003年第1期; 12、《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動機制》,《光明日報》2004年6月23日第3版; 13、《試論以人為本的高校思政工作互動機制》,《現代大學教育》2005年第1期; 14、《高校黨委領導探析》,《中國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15、《構建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的長效機制》,《光明日報》2011年12月15日,第二作者,獲《光明日報》創(chuàng)先爭優(yōu)理論征文三等獎; 16、《推動創(chuàng)先爭優(yōu)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光輝的歷程》,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參加湖南省慶祝建黨90周年理論研討會作大會發(fā)言,獲優(yōu)秀論文獎;《湖南日報》摘登。 主要從事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思想源流、歷史演進、各派主張和當代課題的學習與研究,同時關注與研究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和民主政治建設等領域課題,已發(fā)表論文20余篇,主要(按發(fā)表先后)有: 1、《新時期黨的民族復興思想》,《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2、《試論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復興思潮》,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3、《李大釗民族復興思想初探》,《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4、《對“民族復興”內涵幾個問題的認識》,《工會論壇》2009年第4期; 5、《近代“中華民族復興”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6、《費希特〈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與九一八后民族復興思潮》,《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7、《“民族復興”歷史內涵與當代意蘊》,《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8、《“民族復興”理念的時代價值》,《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9、《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生長歷程》,《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10、《九一八后張君勱民族復興思想初探》,《云夢學刊》2014年第1期; 11、《2013年“中國夢”研究述評》,《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12、《中國夢被誤讀的原因分析》,《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
||||
7、所獲學術榮譽及學術影響: |
||||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1962年5月出生,1985年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專業(yè)本科畢業(yè),1991年湖南師范大學近現代史碩士學位課程結業(yè),先后參加過華中電力黨校、湖南省委教育工委黨校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業(yè)務培訓,曾任湖南省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教研學會、高校黨建學會、高校后勤研究會和高校工會協(xié)會常務理事;曾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35年來,一直工作在高?!皟烧n”教學和黨務管理崗位上,主要講授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毛澤東思想概論、黨的建設、世界經濟與政治、教師職業(yè)道德等課程;主要從事歷史文化與黨史黨建、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成績,形成一些學術觀點,極少數文章獲得過省部級成果獎或征文獎。先后擔任過學校黨委宣傳部、黨委組織部和后勤集團和教學院部主要負責人,現為學校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