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中國社會學年會2020年學術年會“科學社會學”分論壇完成第三期線上論壇,論壇的全部三期系列活動圓滿結束。本次“科學社會學”分論壇活動分三期舉行,分別于2020年8月17日、9月6日和10月18日分期召開。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科學社會學專委會、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聯合主辦,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承辦。來自國內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和在校學生共計200余人次在騰訊會議云端相聚,共同探討科學社會學相關的研究議題。
本論壇共收到來自社會學、科技哲學、科技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學科領域的參會報告申請29份,其中提交報告全文18篇。經論壇組委會審核,最終確定報告發(fā)言人23人,根據發(fā)言主題設置了5個主題單元:創(chuàng)新及其治理,疫情期間的科技與治理,科技倫理與負責任創(chuàng)新,技術應用及其治理,科學研究與政策。報告人來自十多家全國各地、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學社會學教研機構。
科學社會學專委會理事長、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趙萬里教授在三期論壇上分別做了開幕致辭和論壇小結。論壇的每個單元包括4篇主題報告,由一名主持人主持,兩名專家評議,主持人和評議人均由科學社會學領域的資深學者擔任,三次活動共有6位主持人、14位評論人,分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咨詢院、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長沙理工大學、蘇州大學、華僑大學等知名教研機構。在論壇的每個單元,評議人對每位研究者的報告進行具有建設性的評議,以期讓文章的脈絡更加清晰,邏輯更加嚴密,從而有利于文章的完善或發(fā)表。評議期間,其他參會人員也會根據研究興趣參與討論,讓演講人有更多的思考和回應,最終提升研究的質量。
以下將簡短介紹每個單元的報告內容:
第一單元 創(chuàng)新及其治理(8月17日下午):本單元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趙超助理研究員主持,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李正風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部徐飛教授擔任評議人,四位發(fā)言人圍繞創(chuàng)新及其治理這一主題進行了研究成果的分享與交流。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立教授就國家文化對創(chuàng)新的影響進行了多國比較研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陳靖博士就環(huán)保領域的非正式制度的弱化與轉移所展開的社會學考察進行了交流;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張慧博士后以合成生物學為例講述了“預防原則”視角下的科技治理。
第二單元 疫情期間的科技與治理(8月17日下午):本單元由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何光喜研究員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趙延東教授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洪偉副教授擔任評議人,四位發(fā)言人圍繞疫情期間的科技與治理這一主題進行了研究成果的分享。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趙超助理研究員介紹了中國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建設的制度邏輯,并進行了反思,對如何打通科技治理與生物安全治理的邊界展開了探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張貴紅副教授就疫情大數據中的隱私保護做了交流;中國科協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院李逸群博士后介紹了疫情防控中的技術賦能與轉向;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陳思懿博士基于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數據對明星科學家的誕生路徑進行了分析。
第三單元 科技倫理與負責任創(chuàng)新(9月6日下午):本單元由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盧陽旭研究員主持,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唐瀟風副教授和長沙理工大學哲學系廖苗副教授擔任評議人,四位發(fā)言人圍繞科技倫理與負責任創(chuàng)新這一主題進行了研究成果的交流。北京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陳海丹副教授梳理了中國人類基因組的ELSI三十年(1990-2020)的研究,分享從中獲得的對科技倫理治理的啟示;中科院學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協同發(fā)展研究中心邱惠麗教授分享了地球工程的倫理爭議與治理路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教研部王高峰副教授和孔青青博士以“負責任創(chuàng)新”期刊為例,分享了國際科技哲學期刊研究熱點與方法;長沙理工大學哲學系研究生楊芳就智能時代人的本質的新發(fā)展做了報告。
第四單元 技術應用及其治理(9月6日下午):本單元由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講師譚宏澤主持,蘇州大學傳媒學院賈鶴鵬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魯曉副研究員擔任評議人,四位發(fā)言人圍繞技術應用及其治理這一主題進行了研究成果的分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黃瑜就農民工如何應對“機器換人”,從技術與勞工的馬克思主義視角進行了分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部孫啟貴副教授和研究生汪琛從社會-技術角度對醫(yī)療人工智能發(fā)展做介紹,并分享相關啟示;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何光喜研究員就知識與信任如何影響公眾對轉基因技術應用的態(tài)度進行了交流;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王俊雅博士以汾酒釀造的身體技術實踐為例,講述了技能傳承中的身體嵌入。
第五單元 科學研究與政策(一)(10月18日上午):本單元由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馬纓研究員主持,寧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曹聰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章梅芳教授擔任評議人。上半場,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張琦匯報了她和導師趙延東教授合作的誰會成為學術不端的“吹哨人”,對影響科技工作者舉報行為的因素展開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羅昊雯博士基于清華大學的研究,探討了中國高水平大學師生對“開放科學”的社會認知情況;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實習員張娟娟通過比較分析2008年和2019年兩次調查數據,描述了我國科研資源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發(fā)展趨勢,并分析了影響因素及其效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生梁壯基于共詞分析,研究了中國基礎研究政策的變遷。北京大學周程教授、華僑大學王陽教授也分別對本單元的報告進行了點評。
第六單元 科學研究與政策(二)(10月18日上午):本單元由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何光喜研究員主持,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唐莉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副所長石長慧副研究員擔任評議人。下半場,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馬纓研究員分析了科研項目的申請行為,對優(yōu)勢積累、多重角色和政策的作用進行了闡釋;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盧陽旭研究員基于2014年全國科技工作者倫理意識調查,探討了和誰討論會增加科研人員對科研規(guī)范的了解;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碩士研究生胡昊之基于STS的視角,介紹了新冠病毒及其疾病命名中的科學與政治。
本次論壇充分利用了線上會議時間安排相對靈活、組織成本低的優(yōu)勢,給每位報告人和評論人以充足的報告、評議時間。論壇總體活動持續(xù)時間長,各主題單元的報告、評議和討論時間充裕,報告討論充分,各方從中收獲良多。本屆論壇至此圓滿結束,思想火花的碰撞為我們帶來一場學術饕餮盛宴。